明亡帝责——朱元璋的理想主义之殇(四):郭桓案的背后②
朱元璋的短板你知道是什么吗?
前面码字的详细分析了郭桓案,结果字数实在太多,所以不得不分两篇来继续说郭桓案的后果。
朱元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个弊政,一个是封藩,而另一个就是郭桓案产生的后果。
郭桓案归根结底是一个经济问题,说直白些就是钱的问题,而明朝一直到覆亡都被钱所困。
这其中朱元璋必须担负极大的历史责任。
郭桓案“檄赃所寄借偏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这句话显然让很多明粉倍感压力,于是现在的百度百科的郭桓案中这一句被删掉了。
现代网上随便怎么删,可“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产生的严重后果,当时的明朝却必须要面对是躲不过的。
直接后果就是民间工商业被洗了个干干净净,加之明朝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关卡,贩夫走卒从大明朝的疆土上消失了。
可无商不活啊,无工不富啊。
虽然当时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比不高对百姓们也是必需的,国家也需要商人来转运粮食物资分售食盐为国牟利。
怎么办?
朱元璋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谁说只有王莽是穿越者的,朱元璋也是。
比起新中国1954-1966用13年才完成工商业公有化进程,朱元璋直接几道诏书就给办了。
在朱元璋时期明朝实行了工商的全面国营化
不但所有的工商业国家专营了,朱元璋还下旨禁止民间开商铺旅店,明朝正式废止了栈税(营业税)。
您说老百姓要买个油盐线头的咋办,还是有商铺的,只是都是由皇商官商开办的。
由于贩夫走卒基本没了, 住在乡里的老百姓只能进城去购买工业品,这期间难免露宿山林几天,舍身给虎豹豺狼也是家常便饭。
至于价格嘛,虽说朱元璋规定不能高了,但具体操作还是看官府工场的库存以及这些官商老爷们的良心。
你说打尖住宿啥的咋办,那不是还有驿站嘛。
驿站一直都是对民间人士开放的,价格方面也很民间。所以当时的有些驿站,国家不补贴反而还要抽税。
稍微多说两句,在古代驿站不但负责照看传递国家法令和军情用的马匹,也负担来往官吏的迎来送往,从秦朝开始就已经担当了邮政的角色,驿站的驿卒就是最早的邮递员。
说来也巧,最有名的驿丞和驿卒都出自明朝。
历史上最有名的驿丞和驿卒,对明朝有所了解地应该都认识。
驿站的话题就此打住,以后它该出场时码字的再说它了。
明朝的这种国家垄断工业的制度其实也不能算是朱元璋的独创,因为元朝手工业就大部分为国家垄断,由国家集中工匠生产工业品。所以朱元璋的这个工商业国有政策其实是借鉴了元朝的制度,只是比它更进了几步。
但是需要看到元朝采用这种制度与它的蒙古制度带有的奴隶制性质密切相关,而且蒙古在西边有四大汗国,这些汗国与元朝互通有无这使得有元一代陆路海路外贸极其发达。
蒙古帝国广大的地域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元朝的这种对工业的集约化管理恰恰适应了这种外贸的需求,有一些现代工厂的味道,所以元朝采用这种国家组织大规模生产模式对手工业发展是可圈可点的。
然而明朝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使得这种国家垄断的集约化生产反而抑制了手工业的发展。
北边是北元残余明朝自然要实行经济封锁,西边是蒙古汗国自然不会再跟明朝互通有无,而且蒙古汗国切断了西域通道,历史的商路也自此断绝了。
由于明初倭寇兴起致使海疆不宁,因此朱元璋发挥他简单粗暴的风格直接来了一个海禁,禁止片帆下海将海上贸易全部禁绝。
明朝海禁使得明朝损失了大量的外贸盈余。
这样作为当时已经是外贸最主要的渠道——海上贸易便被明朝自己封死了,明朝只剩下通过南边的茶马古道这么一条艰险的道路进行外贸的途径了。
后来明朝之所以会出现朝贡这么一个怪胎,朱元璋实行的工商业国家垄断以及海禁是它诞生的沃土。
可是大航海前夜的外贸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从事这一行业的民众与商人们会因为朱元璋的一纸禁令就放弃吗?
海禁使得自唐朝以来兴盛的海上贸易被掐断,对舶来品和贵金属的巨大需求使得沿海大量商人民众铤而走险投入到了海上走私中。
朱元璋对此零容忍进行了残酷的剿杀,但是亏本的生意没人做杀头的生意有的是人做。
戚家军其实是在给明朝糟糕的经济政策擦屁股
沿海人民前仆后继,跟明朝在沿海地区上演一场场血腥的猫捉老鼠游戏,这一矛盾累积的结果就是明中期的所谓倭乱。
不过也要指出一点,那就是朱元璋虽然实行了严格的海禁,但是他并没有停止造船业的发展,甚至他还对发展巨舰情有独钟,这也为后来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资支撑。
外贸基本都没得做了,那工业生产出来的工业品自然也就销路大大缩水,于是明朝时期工业比之宋元大幅缩水。
宋神宗年间有记录最多的一年就铸造铜钱506万贯,另外还铸造了近百万贯的铁钱,北宋差不多年均铸钱是唐朝的20倍以上。
换言之唐朝的年均铸钱还是在10万贯以上的,那么明朝呢?
唐宋明三朝的铜钱
276年间,明朝铸钱不过千万贯而已,连唐朝的一半都不到,还不到宋朝两年的铸钱数。
有人要说明朝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银子,别闹了好吗?
且不说一般老百姓谁用得上银子,后世的清朝银子比明朝流通更广也更多,可铸钱的高峰期一年光是清朝的中央铸币厂宝泉、宝源泉两局就需铸钱百万贯以上,而且清朝还有地方铸钱和私铸两类铜钱。
明朝到隆庆开关后银子才大量流入,到了明末整个社会存银也就两千万两左右。
换算成铜钱大概2千万贯,加上那1千万贯的铜钱这样看来似乎年均铸币还是要比唐朝多。
可是人家唐朝是以布帛为主要货币的,所以我们读到的唐诗才会说“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明朝铸钱大幅降低佐证了明朝社会经济活动大幅缩水。
对社会经济行为进行规范,现代的经济学家们一般都认为堵不如疏。可是朱元璋都是按自己的思路采取简单粗暴地一刀切模式,明朝的工商业在明朝前期因此进入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境况。
朱元璋其实很需要一个桑弘羊这样的财经人才帮他
一般征伐频繁的帝王身边必然有一位精于筹措粮饷的大臣,可是遍翻史书我们却发现朱元璋的身边没有这么一个人物(有也被他给剁了)。而朱元璋解决经济问题制定经济政策都显得格外简单粗暴,这和他身边缺乏财经人才无疑是有关的。
可以肯定不是明朝没有这种人才,而是朱元璋不愿意任用这种人才,这恐怕和他早年与征收田赋的元朝包税制商人打交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明一代财政吃紧就像是一个套在明朝脖子上不断收缩的绳索一样,最终将明朝给勒毙了,而给明朝套上这个绳索的人就是朱元璋。
在大航海前夜的背景下,朱元璋却抑制工商这实在是开历史的倒车。
既然说到商了那自然就要说说钱。
就以一件现在隐于历史故纸堆中的小故事来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朱元璋他爸之前朱家世代居于江苏句容,所以按惯例他家的祖籍自然是应该算在江苏句容,这个朱元璋早年也是承认的,可为却啥是凤阳成了明朝的中都呢?
江苏句容
事情是这样的。
因为朱元璋的模范带头效应,句容人民们纷纷向他们这位皇帝老乡学习,一个个的在家雕版搞印刷致富。
这事情很快便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于是他派人去自己的老家热情地“慰问”了这些搞雕版印刷的老乡们。
不愧是朱元璋的老乡啊,送走了朱元璋派来“慰问”他们的锦衣卫后,家家挂上白灯笼回屋里抹抹泪继续又搞雕版印刷!
朱元璋得知后“龙颜大悦”,直接派锦衣卫围了句容城挨家挨户地又热情“慰问”一番。
第二次慰问的结果,史书完全没有记录。
只是从此以后朱元璋不再提自家祖先出自句容的事情,而句容人民也表示不认识朱元璋是谁,于是凤阳就这样捡漏成了老朱家的祭祖之地。
这张纸决定了明朝第三首都是谁
朱元璋滥发纸币这件事,实在是没法给他圆。不过敢学他印纸币句容人民真是不愧为朱家祖籍地的人民,不知道当年郭桓惹恼朱元璋的一个主因就是私印宝钞吗?
而且说实在地码字的严重怀疑滥印纸币是朱元璋命令的,郭桓不过是被他拿来背锅的,借此赖账不还还把债主给剁了夺家产。
明朝为啥总差钱?
看看郭桓案其实就不难找到答案了,竭泽而渔能解一时之渴,却留百代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