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志:大坂下致读者
大坂下致读者
——《三十三年行半步》编后记——
张承志
早在1980年第一次从北疆翻越天山抵达吐鲁番,我就发觉熟知的蒙语“大坂”(daban),含义不同寻常。舒缓起伏的乌珠穆沁根本没有陡峭的山,即便吉木萨尔一线的东部天山,只要顺从民间的规矩、惯于底层的吃苦,即便有些峥嵘,也并无危险可言。
那以后难数半生曾度的穷山险坂。我更多的是陶醉于获得的欢乐,享受攀登中身心都经历着的“知的浸染”。青春年少时代的草原,沿着北亚的纬线一字甩开了:天山与绿洲,高原与民众,文明与政治——溢出学院的知识冲击着我,每日的新知,令人目不暇接。爬着上坡却似下山的滚石,直到追忆时才发现,那时真是脚上甲马,命定不由自己。
三十三年转瞬过去,如毛泽东诗云:弹指一挥间。惟有偶尔来到祁连,从山脉腹地四面环顾,我才意识到:真的,不管自己愿意与否,我早已是这片大陆承负责任的儿子。人心感受的“险”远非海拔崎岖所能比拟,脚上泥泞,心事潮涌,如今我尝到了“大坂”一词的滋味。
独自走在峭壁峰刃上,除了多领域地学习,除了丰满自己,除了文明御寒、语言作杖——没有越过隘口的办法。于是读者也被迫跟着,读到愈来愈稠密的造词、自译、蝌蚪文、双关句。我该对你们说一声抱歉么?
此集收入了2015年至2018年之间的散文新作。书中所有日文引用均为自译,阿文采取国际规范的拉丁转写,插图也均为自己写、摄、画。
在我囊中羞涩的散文集中,往前数两本,编辑《你的微笑》时我曾表露过“最后一本”的峻急心情。或许那只是最后的“少年说愁”?而此刻不同。此刻大幕初揭,如正在抵达一座大坂的前麓。新知刚汲起一桶,丰满才稍露风貌。面对大坂时,问题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样的:先是人可知义,再是人能学否。
这样的结集需要相应的地点。
祁连山的地理实在奇妙!大坂背后,大通发源,哗哗一股黑亮的清流,牵引着湟水变成了黄河,穿过群科、公伯、积石、青铜诸峡,东去浇灌我半生魂系的黄土高原。扁都口外,豁然开阔,一马平川的西去走廊,笔直地指向给我以“人的提升”的阿勒泰叶尔羌。极目北望,天穹覆盖,那是让一代人吮吸了底气、并使一个单薄的我脱胎换骨的蒙古摇篮。
是的,这里编入的无非都是对它们的理解和想念。只是隔着刻意的修辞,亲近的感觉他人不能尽知;节制文笔的自律,又阻止了汹涌的抒情。确实我常幻想突兀的支援,但也习惯了笨鸟先飞。所以赘言勿长——我谨在这里把三年生命拿出付印,并走近未知的又一道大坂。
特为编后附记。
2018年8月9日, 祁连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