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诗歌的意境?
一、什么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二、什么是意境?(绘画美)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三、如何塑造意境?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正如王昌龄先生所说,诗歌有三境,物镜,情境,意境,其中最高的要求就是意境。文学作品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意境的塑造。那么如何塑造意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融情于景(既写景,又写情,把情融入景中)
2.寄情于景(以写景为主,用景达情)
3.情景分列(先写景再抒情,反之亦然)
4.情浓景略法(直抒胸臆)
5.移兴于赋法(叙述)
1.)融情入景法。草木本无情,揉情便有灵。烟云泉石,蛙鸟花鱼,本来是没有情感的景物,在诗词中,如把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揉入其中,一切景物便都有了情思。比如
韩愈《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即景,草树、红紫、杨花,本来是很平常的景色,当作者把“知”、“斗”、“才思”、“惟解”这些拟人化的表述融入到字里行间,“草树”和“杨花榆荚”便都活跃起来,从而渲染出一派浓郁的晚春风光。
2.)寄情于景法。有些诗词表面看来似乎全是写景,没有情,或者说只见物象(景物),难见意象(情思),而实则寄情于景。如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字面上几乎看不到作者的“情”在什么地方,杜甫仅用了一个“好”字,似乎在表达对“雨”的感受。细品则不难看出,作者对春夜喜雨寄托了无限情思。
3.)情景分列法 凡是有意境的诗,情与景都是交融的。但是,仅从字面上看,有些诗的情和景是分开写的。一句中,一半写景,一半写情;一联中,上联写景,下联写情;四句中,两句写景,两句写情。八句中,四句写景,四句写情。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表面看来,景与情是并列的、分开的。而实际上列景是为了陈情,陈情则依赖列景。
4.)情浓景略法 有些诗词,从字面上看全是抒情,正好与寄情于景相反。本来是情由景发,但写成诗词时,却把景物省略了,而是直抒胸臆。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作者登幽州台时所发感慨。诗没有直接写自然景物,但是,从作者不满社会现状的呼喊中,不仅可以领悟出幽州台周边,而且可以觉察出昏暗的社会环境。正像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境非独景物也,喜怨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5.移兴于赋法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使人不觉得艺术方法和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