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浅释系列8——桂枝汤医案

桂枝汤医案

一、刘渡舟老师医案 
1,时发热自汗出案
李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面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2,风疹案
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专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3,汗出偏沮案
孙某,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他明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二、曹颖甫、姜佐景医案(节选于《经方实践录》)
1,师曰: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当予桂枝汤原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又次日,未请复诊。后以他病来乞治,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
2,师曰:我治一湖北人叶君,住霞飞路霞飞坊。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饮。当时甚为愉快,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适有友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次早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色痰浊甚多,盖系冰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随疏方,用:桂枝四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生姜五片,大枣七枚,浮萍三钱。
加浮萍者,因其身无汗,头汗不多故也。次日,未请复诊。某夕,值于途,叶君拱手谢日,前病承一诊而愈,先生之术,可谓神矣!
3,谢先生,三伏之天,盛暑迫人,平人汗流浃背,频频呼热,今先生重棉叠衾,尚觉凛然形寒,不吐而下利,日十数度行,腹痛而后重,小便短赤,独其脉不沉而浮。大论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本证似之。
川桂枝钱半,大白芍钱半,炙甘草钱半,生姜二片,红枣四枚,六神曲三钱,谷麦芽炒各三钱,赤茯苓三钱。

曹颖甫注:本案桂枝汤证其四实为太阴病,盖桂枝汤为证见脉浮之本方,虽重棉叠衾,尚觉恶寒,有似麻黄汤证,不知桂枝汤证原自有啬啬恶寒者,况脉浮而不紧,其不为麻黄汤证明矣。因下利之为食滞也,加六神曲,炒谷麦芽,因小便短赤也,加赤茯苓,可以悟随证加减之法矣。
4,佐景曰:虞师舜臣尝曰:“一·二八之前,闸北有一老妇。其子服务于邮局。妇患脑疽病,周围蔓延,其径近尺许。启其所盖膏药,则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余与余鸿孙先生会诊之,三日不见大效。四日诊时,天色已晚,见病者伏被中,不肯出。询其故,侍者曰,每日此时恶寒、发热、汗出。余乃悟此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桂枝汤证。即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次日,病大减。遂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余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药。数日后,竟告全愈云。”
5,王右,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以和之。
川桂枝三钱,大白芍三钱,酒炒炙甘草三钱,生姜三片,大枣十二枚。
三、笔者医案
家姐打电话里说自己感冒,主要症状头疼,微微发热,在电话里听说话声音能判断鼻塞特别严重。没表述其他症状。
方剂:桂枝45克,白芍45克,炙甘草30克,生姜30克,大枣10枚,一剂而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