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丹崖玉树图》(下)

我不是艺术的创造者,我只是艺术的搬运工。

今天我们继续讲黄公望的《丹崖玉树图》。昨天我们讲了前景,中景,通过前景的几棵树和这幅画的画眼,这一棵松树的关系,把这张画的前景和中景做了一个串联。

前景、中景之间的关系摆明了,那树与树之间的关系也讲清了,那树与树之间的颜色、位置、穿插、大小的关系,昨天我们也交代的非常清楚,下面我们要讲一讲中景。

如何从中景引到远景呢?首先我们昨天讲到了房子,房子是如何引出来的呢?是通过这一棵松树的后面,为了表现一个深,用一层两层三层,多层的杂树往里延伸。

同时外面的石头,层层结构,往右上角先引,先引出来的就是这一座小院。这个院子,前面是一汪水,后面就是一层一层的靠山,自然引起的就是层峦叠嶂的中景和远景。

房子起手,往右走,虽然房子是往右上的一个势,但是从它的右上开始之后,就是层峦叠嶂的往左靠,也就是红圈圈出来的位置。

它们就是一层一层的中景,往后追。追的时候,这些山,所谓有靠的山,是有变化的。这三层是三个大小基本相同的区域组合,但是变化是不同的。

芥子园里面我们讲过,峰与峦的区别,这张画中没有山峰,只有山峦。而这种峦,就是石头与石头的组合。而峦与峦相叠加的,一块一块的,叫做繁头。

这种在芥子园里面经常被提到的繁头,就是大小的组合、结构的组合。

最下面的组合,基本上是往下走的,都是侧面的。即使这个繁头,左边小,右边大,这是一个规律。

这个圈里面的结构,都是往下的多。第二个圈里面,是基本一样的,这也是山峦之间相互的堆积。底下是你能看到山的坡面,到了第二阶段,就是山的顶层了。

更多免费课,关注:艺库提树

在山的顶层了,你看到的都是相互对称的。但是结构,因为山势的变化,不像底下靠边,很多的石头都会掉下去,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坡面,而中间偏上的这一块,没有向下的。

所以这上面很多石头的结构,还是比较完整的。左右都是相对的比较对称,里面杂树也不是特别的多,这是第二个势。

第三个,紧接着往外走的,又有变化。中间都是小的东西多,那到了最顶上,干脆为了好看,直接山势是比较整的,有大间小的变化。

让人们感觉,这三组往左上走的山峦,有一个大的势。每一组都有自己的变化和特点,这样形成一个山的大势,而没有雷同的东西。

如果这三组都是相同的结构,又是相同的走势,那就整齐划一了。那我们的画就没得看了,会很别扭。这是这张画中景耐人寻味的地方。

下面就是远景了。画远景的时候,要有中景的过渡。红圈圈出来的地方,既是连接中景和远景的衔接,又是中景的一个延伸。

中景是一个虚与实的结合,既联系着实,又联系着虚。所以说,它连着最后一组石头,那它的上面和下头要虚虚的,起到一个桥的作用。

更多免费课,关注:艺库提树

虽然在画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桥的作用,很关键的。有些画不会注意这些(如清四王的画),但是很多画还是把桥做的很精彩,很到位,这种表现手法,是我们大力提倡的。

这样告诉我们画一张画的时候,要完整。画一幅画的时候,要面面俱到,这才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特别是大量留白的地方,更能显出作者的用笔技法和思维布局的严谨和精妙。

这组最下面的山,不仅仅笔法简练,而且大量的留白,直接和下面的前景对话,就靠这种白,慢慢形成云气。这种衔接,让这张画显得空灵。

再往上推,这个山的结构就直接用直线,简单皴出山的结构。上面的繁头、树影等,都是用这种相对比较统一的墨色,进行勾点,需要稍微重的地方,点缀一点点重墨,以示强调不是那么的平,是有变化的。

看1和2的关系,也就是中景和远景的直接对话关系,从复杂程度上,2远比1要复杂。用笔用墨方面,都是很复杂的。内容也丰富的多,1面对2,是惨白的多。直接就是勾线,直接一带而过,虽然简单,但是在该复杂的地方,它没有忽略。

更多免费课,关注:艺库提树

往上推,大石头的后面,这个一层一层的平坡上,作者在画这一块的时候,层层的用笔,石头由立体到扁平,让山峦不仅仅高,更有纵深感,让人感觉到这是山的顶部。

到顶部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纵深的横切,这是比较重要的。

这个山不仅仅要高,而且要有深度。这个深度是一颗大树,往后是一层一层的树枝树干,紧接着山的顶端,也是通过这种纵深的表现,来表现这种横着的、空间的感觉。

再往远处推,这一层一层的山峰,直接就忽略、放弃、抛弃了线,而全用点来表现。基本不见线,包括山的结构也不见了。包括在远山的地方,直接像米点皴一样,直接点出山的结构,而省去了线。

通过这种点,虚虚的,表现这种层次。而且画放大看,这种点叶的树法,也细了很多,小了很多,但是它的层次遍数是没有少的,所以画家在画的时候,是很细致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