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路,名字不算响亮,却是西镇的一条通衢大道。西镇的市民上街里,北边走云南路,费县路则是南边的必经之地。 胶济铁路的起点距她咫尺之遥,铁轨一直铺到她跟前。那进站的火车头和出站的列车尾,路上行人隔着青岛站的木栅栏,几乎触手可及。 她大体上是条东西向的路,东端从兰山路、郯城路开始。马路北边是一片不小的街心绿地,高高的梧桐和雪松,茵茵的草坪,低矮的围篱,平整的小径,长长的绿色木椅。回首往事,我们曾多少次从此路过,我们曾多少次在此小憩,她永远亲切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过了泰安路,是青岛站。靠近钟表楼子的路边上,一度存在过一个小小的球场。黄昏时分,总有人在这里打排球,而且经常是“火车头”和“301厂”两队竞技。我最初的排球知识竟是从这里获取的。 沿着下黑上白的木栅栏向西,青岛站曾经在费县路上有一个进出站的检票口。傍晚,从兰村、城阳开来的市郊车到站,检票口人流熙攘,下班的人们行色匆匆。人流中曾有我们的父母姊妹。
这位师傅姓滕,号称57年口琴比赛全国第7名,不知真假,不过他的口琴吹的是真好,这就是他摆摊的地方。(网友“西镇老居民”图文提供)
再向西是列车段。有一处房墙上曾经建了两块大大的黑板报,隔一段时间,就有善绘的职员踩着凳子,在黑板上画彩色的粉笔漫画,那些漫画都是从《漫画》杂志上临摹的。很吸引路人的眼球,总有路人驻足观望。列车段门口附近,有位师傅摆摊子多年,修钢笔,修拉链,修口琴。 这一段路南侧,有邮局,有烟糖小铺,有理发店,有一个叫做商检局的机关。还有著名的火车站饭店,卖面条,卖馒头,卖油条,卖汤子、甜沫,卖大饼子,卖炸鱼。
费县路广州路口(网友“华龙”提供)
费县路广州路口,我小时候奶奶曾领我坐在那里的马路牙子上,看车来人往的风景。我后来每每路过这里,总想穿越时空看看儿时可留下什么印记,却也总是岁月无痕。 费县路过了广州路向西,开始上坡,骑自行车的在这里下车推行。近朝城路口的路北,有小铺卖烟卖糖,有理发店。朝城路西北口拐角的二楼上,当年曾有一个补习学校,叫做留园补习学校。考不上中学的,在留园补习一年再考,升学率很高,名噪一时。 向上走,观城路、滋阳路与费县路三路相交形成五角路口,二路公共汽车曾在这里设车站。这里一度曾是小小的商圈。 观城路拐角,有一家书店,名叫启明书店,我在这里浏览过书,买过书。这家书店后来合并到中国电影院对过的书店去了,我曾在中山路的这家书店里见过启明书店的店主,多次从他手里买过书,他还到书店库房里为我找过书。 照相馆的东邻,有一家三间门面的大兴酱园,南方人开的,好像是南通人或镇江人。店员一律南方家乡伙计,一律平顶头,一律我们听不懂的南方话。甜酱,面酱,豆瓣酱,色泽鲜亮,味道鲜美,曾为那个年月的我们佐餐。 这个路口西北角上,曾有一个公共供水站,傍晚下班放学时分,总有水桶在那里排队接水。 不远处,是著名的玉泉春饭店,她的包子,她的面条,在那一带很有些名气。玉泉春,和云南路的共和楼、三合居,是那一带的三大名店。 路口还有一家文具店,文光文具店,我小学和中学时代使用的簿册笔墨,不少是在那里买的。后来,文光迁到云南路去了。 费县路的滋阳路汶上路之间,是一片日式房子,拉门,壁橱。我曾有两位小学老师住在这里。我母亲的几位牌友,也住在这里。 费县路汶上路口,店铺更多一些,更和附近居民的柴米油盐息息相关。路口一带,南边有菜店、粮店、红光食品店,南边有理发店、布店、煤店。粮店和食品店之间,甚至有一所叫做神召会的教堂。 我曾在那里买菜、打油、割肉,曾在那里买米、买面、买地瓜干儿,曾在那里剃头,曾在那里买煤。甚至曾进过那所教堂,见过教堂里讲坛下有一个小柜,小柜上写着'乐意捐’三个字。 菜店有一位姓费的经理,粮店有姓初、姓李的会计和姓李的女发货员,理发店有位姓王的师傅。他们都很敬业,待人和气。算来他们都该上年纪了,他们过的还好吗? 红光食品店西边有一个里院,当年院里的楼上曾开了一家照相馆,绿宝照相馆。我小学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就是绿宝的作品。 照相馆楼下的门头房,开有一家生产冰糕的小作坊,叫新兴冰糕店。那年头,各个冰糕小作坊各有自己的品牌和包装,小贩身背各自品牌的箱子沿街叫卖。我记得,白雪公主牌冰糕箱子是白色红字,新兴冰糕箱子是绿色红字。夏日里,大人孩子时兴在大门洞里乘凉。来了个卖冰糕的,叫卖“新兴冰糕,新兴冰糕”,调皮的孩子们对唱似的叫曰:“新兴冰糕,又臭又臊”…… 这个绿宝照相馆新兴冰糕店的二层楼院子,后来改造过,曾办过街道企业弹簧厂等等,看来商脉不错。 费县路范县路口,以及紧邻的寿张路西藏路口,这一带四路交汇,交通便捷,也算是个繁华之处。费县路范县路口的烟糖小铺,西藏路范县路口的茶庄,茶庄朝西的小银行、裁缝铺,茶庄朝上的照相馆、花边厂,费县路的小饭铺、修车铺,寿张路上的清香斋,派出所向上一所大院里的醋作坊,这些店铺厂家均经营有年。二路车终点站从云南路郓城北路迁到这里之后,这一带更是人来人往,人气大增。除了居有定所的店铺之外,那贩夫走卒者流,卖烤地瓜的,卖糖球的,卖针头线脑小百货的,爆米花的,赁小书的……都曾在这片地盘上,用自己的劳苦,艰辛地,立一只足,谋一碗饭。
本文作者为网友“青春的岛”,岛城文史学者赵长汉老师,2007年4月3日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此文也是作者西镇老街系列文章之一,将一条老路的沧桑变故做了精彩的记忆描述。
文中照片源自“西镇老居民”等老网友提供,由本公众号编辑添加,根据作者描述做了配图做了简介,转眼间,图文发表已是十余年,如今又是一番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