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湿遏热伏型湿温)

16
高热(感染性疾病)
湿遏热伏型湿温(流行性感冒)

颜某某,男,64岁。因天暑畏热,喜用冷水淋浴,虽取快一时,实拂逆其生理蒸发,入秋受凉。医给感冒退烧针药后,高烧不退,服中药辛温、辛凉解表及板蓝根之属,虽出汗而热减,旋即郁闭而温升。

来我院就诊时,面色淡黄,眼胞微浮;头重昏瞀,四肢酸疼;近1周来,每日体温,早晨38℃,下午39.3℃,晚上40℃,夜半汗稠温减而入睡;不饮不食,口干不引饮,胸闷有恶心感;大便微溏,小便黄短而气臊;舌质淡红,苔白腻如糊;脉弦小。查其原因,析其症状,乃属“湿遏热伏”之湿温症而偏于湿重者。服辛温则增其热伏,服辛凉则增其湿遏,针对病毒而用板蓝根,则治病未能治人,徒以苦寒伤胃。宜从吴鞠通、王孟英之说,湿遏热伏之湿温症,治宜清宣湿化,方用三仁汤与甘露消毒汤加减。以高烧多日,面色淡黄,而神疲气馁,用陈半六君子汤(明党参12g,苍术12g,茯苓12g,炙甘草3g,法半夏5g,广陈皮5g),健脾和胃,以安受病之本;去白术嫌其壅滞,加苍术利其宣发;取杏仁l0g,白蔻5g,苡仁15g,化气以宣三焦之湿;重用藿香12g,茵陈20g,清宣化湿,以撤除上下内外湿遏之热,使从汗腺、小便排除;稍佐防风l0g,协同苍术、苡仁渗肌肉之湿以止酸痛;更用鸡内金4g助化,甘草和中,使邪去而人不伤,津留而气不馁。服1剂,汗出稠粘而馊臭,体温下降到38℃。服第2剂,汗不粘手,体温正常,肌肉酸痛除而身体轻快。复诊,察其口仍不渴,二便调,舌质淡红而润,脉弦缓。六君子汤加黄芪18g,桑叶12g,荜澄茄5g,鸡内金4g,固表止汗,健脾助化以善其后。

按:治单纯感冒易,治复杂感冒难;治单纯感染易,治复杂感染难。用辛温、辛凉而表不解,用各种抗生素及抗病毒药而热不退,本案就是这样一个治而不治的例子。根据因、症、舌、脉而详析之,感冒是其复合诱因,感染是其复合依附。“湿遏热伏”,即是病理生理变化的主要因素,亦是临床证候的病机反应。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是指“诱因”,而更重要的是“素因”。故治此病,要不为感冒、感染的现象所惑,而抓住“湿遏热伏”的病机本质,治病必须治人,必须注意脾胃虚的这一本质中的内核。从内外环境整体观察,“胜而后战”,才能达到目的。

(刘炳凡.中医急症、疑难病辨证论治[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2):53)

评:湿温又名湿瘟,其名出《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是因湿热疫疠之邪,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而成,是长夏(农历六月)季节多见的热性病。以持续发热、身热不扬、身重酸痛、脘痞腹胀、苔腻脉濡缓、神情淡漠、玫瑰疹、左胁下痞块、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其特点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伤寒、副伤寒、夏季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的部分类型,以及其它急性热病之有湿热表现者,均可归属于本病范围。临床常分为湿遏卫阳、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湿热化燥、热入营血等六型进行辨证论治。一般预后良好,但病中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

此案医者能细究前医诊疗过程,重新审证求因,辨得“湿遏热伏”之本质,并能随证施治,始得痊愈,足见准确辨证是有效治疗的前提。(张参军)

(本文选自李顺保等 主编《中医急危重病医案选注 》学苑出版社出版. 2016.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