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裴永清医案医话》选录)
类风湿
类风湿
韩某某,女,51岁,北京朝阳区八里庄北里人。2004年6月7日初诊。
自诉患关节痛病多年,于半年前在北京协和医院免疫科确诊为“晚期类风湿”。患者目前病情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1℃-38.4℃之间波动,血沉为97(正常值上限为20),类风湿因子检测为阳性(400),C反应蛋白增高。患者双手指关节、肘关节明显肿痛变形,微红,腕、肘关节活动受限,自己不能洗脖子,双膝不能屈伸和抬举,双足不可着地行走,需家人搀扶来门诊就医。协和医院免疫科医生给药多种,病人恐其副作用而不敢服用,遂前来求治于中医。
余查之,舌苔白腻、舌质暗,脉沉弦。
【病名诊断】类风湿。
【中医辨证】瘀热挟湿,久成尪痹。
【中医治则】活血逐瘀,清热祛湿。
【中医处方用药】身痛逐瘀汤加味。
当归15克 川牛膝12克 地龙30克 羌活9克 秦艽9克 香附9克 川芎6克 生黄芪30克 苍术15克 黄柏15克 五灵脂9克 桃仁9克 制没药6克 红花9克 炙甘草6克 (加)青风藤30克 忍冬藤30克 海桐皮12克 片姜黄12克 生苡仁30克 乌蛸蛇30克 双花30克 连翘12克 穿山甲9克 皂刺9克
【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温服之(餐前一小时以上,餐后两小时以上,免于药液与食物相混而影响药效)。嘱其切勿着凉、勿过劳,忌豆类食物如黄豆、豆汁等,勿食生冷,勿饮酒和各种药酒。
【治疗经过和疗效】
患者于2004年10月18日复诊,告之用上方治疗14天后,其体温已正常,自己又按药方继服20剂后,可独立行走,不用家人搀扶,认为治疗效果好,就一直按照原方买药继续服用。
于2005年3月18日来余门诊,告之其仅存双膝肿痛,右侧重于左侧,走路已不需别人搀扶,手指关节和腕、肘关节肿痛已不明显,可以正常梳理头发,希望余为其调方。余查其舌苔白腻,舌质暗红,脉沉弦,遂于原方中加入独活9克,威灵仙30克,继续治疗,煎服同前法。
患者于2005年6月1日携其外孙前来门诊治疗咳嗽,告之其血沉和类风湿因子均已正常,并且已停中药10余天了,自认为不需服药治疗。余查其舌苔白薄腻,舌质尚暗,脉沉弦,嘱其再服用20剂,隔日服一剂,以善其后,防止复发。
【医话】
类风湿一病,有反复发作性、致残性、难愈性等特点,故该病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现代医学常联合用药,或应用激素,甚至借用抗肿瘤的甲氨蝶呤治疗。
本病应归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中有“风气胜者为行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寒气胜者为痛痹”之记述。然而从现时临床角度分析,除上述诸痹之外,更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而属于湿热痹者居多,或以湿热痹兼瘀者居多,究其原因,大抵与今人以酒为浆、以肉为粮的不良饮食结构有关。
本例病人即是一个以关节痛为主要表现,瘀血为主、兼有湿热的类风湿病人,其多处关节疼痛,伴有红、肿、热,舌腻质暗,一派瘀而兼湿热之象,但瘀重于湿热,故取王清任之身痛逐瘀汤加味治之。这一方法乃是学习印会河教授之经验而来(见印会河老师所著《新编中医内科学》)。
身痛逐瘀汤乃王清任所创,该方原为瘀血身痛而设。本例病人因其既有瘀血,又兼湿热,遂于方中加入青风藤、忍冬藤、生苡仁等是余治疗类风湿之经验用药,用量重则效果好,增其清热祛湿通络之力;加穿山甲和皂刺,取其加强活血消肿止痛之良能;加片姜黄和海桐皮,乃取吴鞠通治湿热痹之肘膝肿痛的经验。
刘渡舟老师生前给研究生讲过,倘若类风湿病人其关节以红、肿、热为显著特点,其舌苔黄腻厚者,又当以湿热痹兼瘀论治,且为湿热重而瘀轻,此时又当以清热化湿利湿为本,兼活血化瘀之法治之。
其关节红、肿、热、痛偏于下肢,重在于髋、膝、踝等部位者,宜选用善治下焦湿热的加味苍柏散加减治之。
若关节红、肿、热、痛程度上肢重于下肢者,伴有发热者宜选用防己茯苓汤加减治之,滑石、生苡仁、生石膏均可加入。
在临床实践中,尚可遇到以全身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而关节痛不明显,舌苔白腻或黄腻者,亦当按湿热痹论治,只不过其“痹”在肌肉为主,此时可运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之。
上述所言,恐有不当之处,望同仁斧正。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凡病情中兼有湿热合邪为患者,在治疗用药时必须以治湿为主,兼以清热,湿去则热孤矣。倘若湿热合邪之症,用药以清热为主,常因清热之药多苦寒而会造成冰伏病机,湿邪凝滞不化,湿邪不去其热亦难清之势。须知,湿与热合邪为患,热蕴湿中,湿遏热伏,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故治疗湿热之病证,又必须守法守方,不可速求。
举凡现代医学中治疗上感到棘手之病,诸如类风湿、红斑狼疮、慢性肾病、牛皮癣、病毒性肝炎、顽固性皮肤病,大多与湿热有关。余临证体会,一个中医,能学会治湿,这在临床水平上会有很大的提高。
湿邪又分外湿内温,相比之下,外湿易解,内湿难化。湿又有上、中、下三焦之分,治上焦湿,当芳香化湿;治中焦湿,宜苦温燥湿;治下焦湿,宜淡渗利湿。吴鞠通之《温病条辨》、王孟英之《温热经纬》、薛生白之《湿热病篇》等书中论治湿热湿温证的诸多论述和方剂,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体会。
裴永清教授介绍
裴永清
教授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专家。研究生时代从师著名中医大师刘渡舟教授,深得真传。中医功底深厚、扎实,行医40余年,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可靠,尤其对西医治疗上较棘手的疑难杂病多有独到的经验。 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于2000年邀请做“乙肝的中医治疗”专题全国现场直播,北京电视台曾专题采访和报道,因良好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被赞为“京城名医”。在国家级杂志发表有影响的论文50多篇,著书多部,代表作《伤寒论临床应用50论》影响广泛,被编入《伤寒研究丛书》中,并在日本翻译出版。 临床擅治心脑血管疾病,在肝病的研究和治疗上有突出的贡献,对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过敏性鼻炎、哮喘、心肌炎、慢性胃肠病、肝胆疾病、泌尿系疾病、妇女乳腺病、月经病、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更年期综合征、湿疹、痤疮、丹毒、痛风、早中期类风湿以及儿科杂病等疗效突出。
《裴永清医案医话》
内容简介
京城名医、伤寒大家裴永清首次将个人数十年临床实践中治疗之验案,择其临床资料完整,具有代表中医特色、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特点,体现中医临床优势而又疗效显著的一些病案,如实记录,汇成此书。书中收录了不少西医药治疗到目前为止仍感棘手的疾病,诸如痛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慢性气管炎、结节性肝硬化、顽固性皮肤湿疹……等。
本书是裴老先生毕生临床经验用方和加减用药之心得,以及临床治病感悟,若仔细揣摩,必能对后学者在中医学术和临床技能提高上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