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社会要努力消除仁义——《道德经》读书笔记(19.2)

3.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先看一个“仁义胡同”的传说
【聊城仁义胡同的传说】

傅以渐(山东聊城人,傅斯年是他的七世孙),清朝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清朝康熙年间,傅以渐家人在东关家庙拓修建设时,傅家新建的院墙盖住了邻居地基,邻居以为有碍自家的风水,于是找上门来。傅家宅院刚刚修缮完毕,不愿额外增加开支,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相持不下,于是写信给傅尚书,让他给地方官员通融一下,予以照顾。

傅以渐很快回信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十分羞愧,主动将墙基退让三尺,并主动找邻居道歉,邻居看到相府人家如此仁义,十分感动,便也退让三尺,就成了傅氏祠堂东邻的这条六尺胡同。

后来康熙皇帝南巡驻跸聊城,闻听此事,遂书'仁义胡同'四个大字以倡义举。

相类似的故事很多,全国就有好几个六尺巷,仁义巷,连传说中的那首诗,各地方都一样。
这一方面说明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古这类邻里矛盾很普遍。
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一下“为什么有仁义?”
【为什么有仁义?】
老百姓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争个不休,矛盾冲突非常激烈,怎么解决?
老百姓为什么争呢?因为利益!
孟轲拜孔伋为师, 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
孔伋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
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 只谈仁义就够了, 何必要说利益?
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
上不仁, 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 则下也尔虞我诈, 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
所以《易经》中说:利, 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心, 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摘自360百科“仁义”词条
所以说,仁义是用来协调利益冲突的。
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孔颖达
从“仁义胡同”的传说里,尚书家和邻里发生矛盾。尚书高高在上,却肯施恩于邻里,这就是“仁”。
尚书肯让三尺,邻居也让了三尺,这就是你对我“仁”,我对你“义”。
上对下的“施恩”,这是“仁”。
矛盾双方,互让互利,达到“裁断合宜”,这是“义”。
总之,仁义的产生,是因为利益冲突的存在。
树立“仁义”这个大旗,是为了化解利益矛盾。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利益冲突了,仁义就没用了。

所以,只要有“仁义”表现出来,就说明存在“六亲不和”。只有消除“仁义”这个表象,才能实现“六亲和”,才能让“民复孝慈”。
【絶仁棄義,民復畜兹】
直译:消除仁,抛弃义,百姓才能全面恢复孝慈。

上一章有“六亲不和,案有孝慈”,现在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不是矛盾吗?
且看下面分辨。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和“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对比】
上一章“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大道废,案有仁义”,如果大道没有废,则无处不仁义,所以也就显露不出仁义。大道废了,有的地方有仁义,有的地方没仁义,仁义就显现出来了。
“智慧出,案有大伪”,如果智慧不出,则无处不真实,所以也没有大伪。智慧出了,有的地方是真的,有的地方是伪的,伪就显现出来了。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如果六亲和,则处处是孝慈。没有不孝慈做对比,孝慈就没有显露的机会。如果六亲不和,就会有的孝慈,有的不孝慈,有了对比,孝慈就显露出来了。
“邦家昏乱,案有贞臣”,如果国家和平安定,则没有贞臣显露的机会。只有国家昏乱了,有些人成了叛臣,有了对比,贞臣就显露出来了。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这里的“有孝慈”是孝慈显露出来。
    絶仁棄義,民復孝慈。这里的“复孝慈”是全面恢复孝慈。

比如,当所有羊都是白色时,颜色这个属性就不被关注了。
如果羊群里加入一头黑羊,这时候有了对比,白色就显露出来了,这就叫“有白羊”。
当再次把黑羊拿走,又全是“白羊”了,这就叫“复白羊”。


【消除仁义的社会才是更美好的社会】
消除仁义?咋一听还真不能接受,细细想想就不奇怪了!
你可以观察一下,一个真正上慈下孝的仁义家庭,并没有人常谈论家庭里的“仁义”之事。
在真正孝慈的家庭里,谁帮助谁了,谁让着谁了,这些所谓的“仁义”之事,大家都是自觉去做,大家都觉得这是很自然,很理所应当的事情,没人觉得这是什么“仁义”的事情,更不会四处夸耀自己多么多么“仁义”。
而一个经常谈论“仁义”之事的家庭,恐怕很难真的彼此“仁义”,也很难做到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孝慈”!
一个大谈“仁义”的地方,往往真正缺乏的,恰恰是“仁义”。
所以,消除仁义,不是消除“仁义”的行为,而是消除“仁义”的思想,让所有人都把“仁义”的事情,当成很自然的事情,自觉去做。
当每个人都做“仁义”的事情,而又不觉得这是“仁义”时,那样的社会才是更美好的社会。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0)

相关推荐

  • 76.小人努力学习也可成君子

    在这句话里,孔子用了两对儿对比,一个是"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另一个"义"和"利"的对比."君子" ...

  • 《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一部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由这一段的反证 ...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 译文 弃绝聪明才智,百姓得利,返璞归真: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百姓孝慈,回归本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赏析 这是老子讲"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

  • 什么是东方绝学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断绝假聪明之智巧,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好 ...

  • 老子的思想是消极思想吗?

    老子曰: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则无有." 这句话又是后世批判老子消极的证据之一,他们认为老子这是愚民政策,想要让社会回归原始状态,让人们只知道吃饱 ...

  • 请回答1988—愿青春不散场

    青春之所以美丽,大概是因为,年轻只是一瞬间的事,在那个时候你所经历的任何事情,很快都会变成回忆,这些回忆,会变成心里最美的风景. 青春时候的父母,是泰山一般的存在, 在我们眼里,没有父母解决不了的问题 ...

  • 增广贤文(25)

    时来风送滕王阁[1],运去雷轰荐福碑[2]. [注释] [1]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因李元婴封为滕王,故称滕王阁. [2]荐福碑:江西鄱阳荐福寺的寺碑,是唐代 ...

  • “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子引遐思

    傅斯年陈列馆前,时常有公交车停靠.在这里设站,聊城人对乡贤的敬重,一望可知. 陈列馆是一个多进的大院子,从前为傅氏家祠,门匾题有"状元府第".这位状元是傅以渐,做过武英殿大学士,论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十九章

    大家好,现在是我们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的第十九章.下面大家一起把这一章的原文读一下.[原文]绝智弃辨,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

  • 道德经第十九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十九章 弃智章\返朴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