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等于现实

文  原创   图  来自网络

注意等于事实

看了法律讲堂的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个不到16岁的女孩,父亲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父母在家经常吵架,气头上彼此恶语相向,母亲更是怀疑丈夫有外遇,常常闹得家无宁日。女孩在这样的氛围中很没有安全感,不知道到该向着母亲,还是选择相信父亲。她担心父亲真的外面有人了迟早会危及到自己的家庭。为了母亲不受气,更为了维护家庭稳定,女孩开始盯梢,想找到父亲有外遇的证据,以便对付那个插足别人婚姻的女人,也好让父亲真正回归家庭。

女孩在父亲公司对面的商场蹲守,看父亲究竟是否真的有情人。有一天,她果然发现父亲和公司的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有说有笑地走出公司大门,一起上了父亲的车。女孩打车跟踪父亲来到一家医院,亲眼看见父亲和那女人进了妇产科。女孩又急又气,认定父亲不仅有了情人,还和这个情人有了孩子,当时她就想冲上去问个明白,但她又怕他们不承认,忍着愤怒又观察了一段时间。这期间父亲又和那个女人一起出去了几次,有时去超市,有时去商店,甚至还一同购买过婴儿用品。

女孩认定父亲和那女人铁定是那种关系了,就依据远远听到的父亲叫的女人的名字,给她写了封匿名信,信中又损又骂,警告不要再破坏人家的家庭。那个女人收到信后莫名其妙,想自己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啊,就把信撕掉仍了,没有理会这回事。

女孩看写信没起作用,更加痛恨那个女人,在一次跟踪女人交手机费时,从女人随手仍进纸篓的单子上找到了她的电话。女孩当即打电话给女人,女人联想到匿名信的事,觉得是同一人所为,但还是认为自己没做那些事,一定是别人搞错了,警告说再这样骚扰就报警后,依然没有当回事。女孩更加气愤了,觉得这个女人简直顽固到了不要脸的地步,于是又打电话约女人到海边的一个公园说清楚。

女人不想总被骚扰,觉得也确实应该说清楚是怎么回事,就如约到了那里。两个人见面话不投机,大吵起来。女人见是个孩子,跟她说不清楚,就转身往回走,女孩怒火中烧,丧失理智,捡起一块石头照女人的后脑就砸了过去。她看见女人缓缓倒下,血不住地流出来,吓懵了,根本没想到要施救,就慌忙跑回家里。直到公安人员找上门来,她才知道女人已经死亡,连同肚里四个月大的孩子。

一尸两命啊!好端端的一个人就这么没了,更无辜的是那个还没出娘胎的孩子。因愤怒致人死亡的女孩同样让人惋惜,正值花季的年纪,既便不判死刑,又该如何面对一生的岁月啊?事后调查证明,女孩的父亲和那个女人确实不是情人关系,女人的老公也在同一个公司里,两人夫妻恩爱。之所以出现女孩看到的情景,是因为女人的老公和女孩的父亲私交甚好,女人的老公出差在外,不放心孕妻自己在家,就托付女孩的父亲代为关照。三个人是很好的同事、朋友,女孩父亲自然要多帮忙,而女人需要做孕检时,女孩父亲正好医院里有熟人,这才带女人去的;平时为了朋友的托付,也开车陪女人采购过几次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注意等于事实。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注意力过于集中时,就容易发现很多巧合,而且越往自己认定的结果上想,越觉得所有见到的、听到的都在印证那个结果是真实存在的。节目最后,说法的教授举了个例子,说他想给自己的车子上一个有自己生日的车牌组合,结果走在大街上,发现好多的车牌里都有自己想要的数字。我在《文摘》上读到过一篇文章,也是说叫做“视网膜效应”的,这位台湾的笔者想买一辆墨绿色的小汽车,他觉得这个颜色的车少,一定能独具一格,不成想有了这个打算后,再出门到处都是墨绿色汽车映入视野,仿佛一夜之间就多了很多。

仔细想想真是这样,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继父母和子女,正因为有了不是亲生的芥蒂,时时注意、事事在乎,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很多,甚至刻印在心、记恨终身。而亲生父母和子女,不管说的再重,打的再凶,过后依然可以烟消云散、和好如初。这里面除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缘关系外,就是过于注意、过于计较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遇到事情多从几个角度去考虑,不要钻死牛角尖;对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人和事,要设法转移注意力,暂时少去或不去关注,避免越看越烦、越想越气,以至形成成见甚至造成不可控的后果。在婚姻中也应如此,两个人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心心相印,有矛盾了别刻意去想对方是否有负于自己、不忠于家庭,如果一味猜疑,甚至跟踪、盯梢,只能让自己越陷越深,最后闹得两败俱伤。这样的例子在生活里比比皆是,我们都应引以为戒。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我们把眼光放远些,把心胸放宽些,你就会发现其实一切都不是太糟。世界那么大,天地那么广,就像一面大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快乐它就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