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面对“男孩危机”,我们该如何是好?》
现状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引用了大量数据证明,“男孩危机”这个事是存在的,绝非危言耸听。正如我在文章的最后写到,男孩危机绝不仅仅表现在学业方面,还有体质、心理,乃至进入社会以后产生的社会危机。
男孩危机在学业方面的表现,我已经在上一篇文章里谈到过,这种表现,如果仅仅从比例上来看,有不严谨的地方。因为,这些年来,因为国家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进,独生女的数量是很多的,很多家庭对女孩的教育重视程度并不亚于男孩家庭,从这个角度上看,女孩在学业上优秀率的提高无疑是正常的。然而对比男女生的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来看,女生的成绩和表现普遍比男生要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曾经有一个关于中小学校园男女生的调查,80%的校级以及班级干部是女生,70%的女生成绩优于男生,女生偏多的班级总体更优秀。学校及班级家委会成员,女生家长占65%,而在班上不受欢迎的学生中,男生占到了75%。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男生违纪的比例要远超女生,成为“问题学生”的比例也是远超女生的。沉迷于网游不能自拔大多是男生,绝大多数的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也是出在男生身上。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花在男生身上的精力是远超女生的。而在家庭中,因为青春期叛逆发生亲子冲突的,也大多是男孩家庭。
让我们忧虑的其实还不止这些。中国正面临一场“男子气概危机”:被过度保护的年轻男孩子在生理和情感上正逐渐变弱。
请看前段时间爆红网络的一组照片。
左边图是欧美少年热衷的球星,右边的是中国青少年崇拜的对象。尽管对美的认识可以多元化,但那种娇羞妩媚的女性化趋势实在不是大部分人心中对男性形象的定义,我们更赞同的是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硬汉气质!
9月6日,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指出,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同日晚,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号也发表文章《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强烈表示,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
这充分显示,当前这种“娘”化男孩的情况,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当这些“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男生结婚后并没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依然放浪不羁,逍遥自在。酗酒,打游戏,子女不养不育,把一切事情推给女方。导致一些女性拥有的婚姻是“丧偶式婚姻”和“丧偶式育儿”。
一些男性成为了所谓的“妈宝男”,没思想没主见,老妈说啥就是啥。还有一些则成为了伪娘,没责任没担当,自己想做啥就做啥,且不说每天都要敷面膜这种纯属个人爱好的精致装扮,单单是“斤斤计较”这四个字就会让女方生出多少厌恶之感。
反观现在的女孩子倒是越来越阳刚,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手能弹琴也能搬砖,动辄就以“女汉子”自居。而男孩子却怯懦软弱,内向害羞,缺乏阳光气质和担当精神,成了名副其实的“娘炮”。
如果长此以往,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大概,我们真要“国将不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有男人的样子,“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体魄强健,敢打必胜,沙场角逐,才能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国家安全才有保障,民族未来才有希望。如果一个国家的男人都没有了阳刚之气,甚至要靠女人保护,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为什么?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今天出现的“男孩危机”呢?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考虑。
首先,从学校教育角度上看。传统的性别观念,导致在大多数中小学,都存在着“女生理应得到呵护与偏袒”错误思想。某一知名调查机构曾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师在男女生同时犯错的时候,更容易去处罚男生,而女生则因为“面子薄”而免受伤害。而造成这种情况的错误思想,通常是认为男孩子皮实,不易轻易受挫。
这个观点,显然是荒谬的,男孩的发育期较女生而言较晚,其心智以及世界观还不成熟,很容易被外界所误导。而这种不公平对待,往往会使男孩子的性格过于极端化,易促使男孩自卑心理或是极端激进心理的形成。另外,在中小学校园,女老师的比例达到了70%以上,女老师偏爱遵守纪律生性安静的女生,而男孩子却因生理上的延迟发育和活泼好动的天性被压制和处罚。
从对社会的适应力来讲,女生通常比较乖巧,而男生相对的比较叛逆,这就导致从小学开始班干部任职情况一直以女生居多,从而女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愈发的强过男生。这些都是不利于男孩子发展的。
而如果单纯从学业教育角度来看,现行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的教育方式,把孩子们禁锢在几十平米的空间,以专心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作为以“奔跑”为性别特征、习惯在实践中学习的男生,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
根据相关研究,女生在语言、识记、表达、运算等方面优于男生,现行考试制度,能够考察的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而男性具有优势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实验操作等方面的优势因为种种原因却难于考察。
高考科目为“语、数、外加选考科目”,俗称“3+X”。3加X科目改革之后,高考科目中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各占150分,在总分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三门中语文和英语两门为语言类科目,客观上对女生较有利。
除此之外,女生往往好静,而男生则多数好动,不管是对于应对中高考,还是各种资格考试,在前期的考试准备过程中,女生抵挡各种诱惑的能力都是远超男生的。通俗点说,女生更容易“坐得住”,而男生则“坐不住”。
其次,从家庭教育角度来看,父亲榜样缺失导致男孩阳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了一次调查,涉及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家长及2万名小学生,发现男孩在生活中缺少父亲的陪伴、男孩子不善表达情感、导致其成长需求不被父母了解、从而潜质发挥受到限制,也就是说,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多困境。但是家庭教育却忽视了这些困境。
男孩子不仅需要得到母爱的关怀,更重要的反而是来自父亲的教育和指导,这对男孩形成独立自主,有责任心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逾五成家庭的子女教育是母亲在唱独角戏,只有三成家庭能够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而父亲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可见生活中“隐形爸爸”的现象较为常见。父教缺失对男孩成长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使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弱化,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还有的家庭过分宠溺男孩,导致其形成娇纵任性的性格。因此家庭的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是导致男孩危机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讲,母亲带给孩子的是自然属性的关怀,父亲给孩子树立的则是社会规则意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正确的男性榜样,将会给男孩“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在“女人圈”长大的男孩将“终身‘缺钙’”,以至“中性化”、“女孩化”和“边缘化”。
可是,遗憾的是,据我以往的经验,超过70%的孩子家校生活由母亲全全负责。有个别孩子上学三年,父亲从未到校完成任何家校沟通活动。
另外,在当前的中小学校中,女教师的比例占了绝对优势,尤其是小学阶段,男老师成了稀有动物,有极端例子显示,一些男孩在小学五年中从未遇到过男老师,那么我们就可以设想,在家庭中,因为父亲忙于工作成为“隐形父亲”,在学校遇到的又大部分是女老师,在男孩成长比较关键的阶段,他甚至连何为“男人”都搞不清楚,因为他并没有一个榜样可以成为模仿的对象。
第三,当前一些选秀文化盛行,导致性别混乱。
网络上有个段子,超女选出来一个"男"的,好男儿选出来一个"女"的。
选秀文化的直接后果就是某种形式的性别混乱:男孩越来越娘娘腔,越来越缺乏阳刚,排骨男越来越多,肌肉男越来越少。甚至在去年的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中,也有装扮“娘化”的年轻演员,让人雌雄难辨,一些电视节目呈现出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与传统所谓“男性气质”大异其趣。
怎么办?
那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呢?
教育,多对男孩子一些包容和鼓励。尊重他们的性别和性格差异,多给男孩子发展个性的空间。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模式往往将“规矩”、“听话”放在第一位,男孩子好动、好奇的优点,在评价制度面前,成了致命的弱点,这些孩子不得不收敛起自我个性,学会驯服和听话。久而久之,错过了天性的舒展、最佳的人格发展阶段。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应照顾孩子的天性实行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评价,允许孩子张扬个性和活力。要让多元化、个性化教育评价落到实处,建立针对男孩子的管理方式,允许他们“闹一闹”,允许他们张扬个性和活力,多一些转化和爆发的机会,多一些耐心期待。
家庭中,母亲,多给孩子宽容和耐心。不要再去羡慕别人家文静乖巧体贴懂事的“小棉袄”,面对眼前这个闹心闯祸的熊孩子多些耐心的引导,增强自律性。家长还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示范。并且给予孩子正向的激励,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给予他称赞与奖励,鼓励孩子将好的品质坚持下去,引导男孩们形成良好的自律品质。
父亲,多投入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把勇敢、坚强、独立、果断、宽容、大度、负责的品质传承给孩子,实现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的示范性引领,让孩子明白,何为男人,何为担当和责任。
社会,多营造阳刚的文化。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呼吁的就是一群有担当有责任,血性阳光的男性青年形象。抵制浮夸和靡靡之风对男孩的影响。应更多地塑造真正的英雄形象,并非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等易赢得收视率的娱乐形象。给男孩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国家,提高教师待遇。让更多的男性同胞无后顾之忧的加入人民教师行业,也是做为教师的我,私心最想说的!所以这几年在招聘老师的时候,我经常讲,只要是男的,先招进来再说,讲课水平可以慢慢培养,说来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洋洋洒洒,写了将近四千字了,估计看的人也烦了,就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