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小技法:图文讲解点景法

山水画中,

有人物、房舍、舟桥、禽兽、

峰峦、林木、云水等

以穿插点缀其间,

增加情趣,是指此类统称为点景。

画面上点缀这些景物,不但使画面更有情趣,而且表明景区有人迹、动物活动,更有生气,不成为死景。这些景物因是画面的点缀,所以不能画得太大,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变成人物画或花鸟画了。而且因为景物小,所以不需要画得很细致很具体,画出个大体形状即可。

山水画的点景技法·桥梁

临摹《山路松声》中的桥梁

《山路松声》是唐寅山水画中的重要代表。画面近景为巨石溪滩,流水潺潺,与石相击。中景为古松、溪桥及行旅。一旅客携抱琴童子伫立于桥上,沉浸于自然的奇妙氛围之中。画中的桥以两边的路石为梁,横跨溪流之上,连接两条大路。桥面略成拱形,以木材铺就,栏杆倾斜,皆具动感。

唐寅《山路松声》局部

唐寅“远师李唐”“近交沈周”,出于周臣门下,有出蓝之胜。他的技法特点主要是将南宋院体,特别是马远、夏圭的笔法加以发挥,变刚硬的斧劈皴为明秀的长线条斧劈皴法。其墨法承夏圭、吴镇,浓厚且明秀。此作中桥的技法特点主要体现在用笔上——细劲灵动,一波三折,与情绪起伏完美结合。画家在用笔上少了一分夏圭的野逸旷达,多了一分内敛与细腻。作品墨色明净秀丽,令人神清气爽。

步骤一:用中锋浓墨勾勒出桥面形体。桥面由木材建造,略呈拱形。原作中,画家故意夸大了桥面的弯曲程度以显示动感,故勾勒时要带有一定的韵律节奏感,方能达到相应的效果。之后勾勒栏杆。栏杆同样具有运动节奏感,不能画得太笔直僵硬。

勾勒时要注意透视关系。栏杆处于立体的空间之中,每一根栏杆的透视角度都不同,画时要注意准确到位。先勾近处的栏杆,再画远处的栏杆。

步骤二:点染桥面和栏杆。先局部分染,将桥面和栏杆用淡墨染出,再根据画面意境作整体统染。画时注意虚实关系,实处加大墨色对比的强度,虚处则相反。

步骤三:协调周边环境,处理好桥身与溪石、背景之间的虚实、隐显关系。

七、结语

笔墨贯通着中国画“形而上”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画面,这是中国画千百年积淀的艺术成果,普遍扎根于中国人的绘画思维之中。笔墨包含了技法、理法和想法。它既是中国画的物质依托,也是中国画的精神皈依。“有笔有墨谓之画”“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黄宾虹的笔墨观是我们画点景桥梁的应有参照。

桥在自然环境中是人为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人工特性,而中国山水画以自然为最高品尚,因此画点景桥梁时应尽可能地使其与自然相接近、相谐调。在虚实的处理上,桥相对较实。它以鲜明的深浅、疏密对比,凸显其精神风貌。画时要多进行整体的比较和调整。

茅屋的画法

用芦苇、稻草等遮盖屋顶的简陋房子,即茅屋。茅屋形制较为简单,在山水画中有单独一间出现的,也有几间或成片出现的,适合点缀村野隐逸的风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点景屋宇。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茅屋绘画形式。

图一

1.一间茅屋式

一间茅屋式的表现方式,有正面画法和侧面画法两种。一间单独的茅屋虽看似单薄,但多有依靠,或树或石,掩映生姿。图一为明代唐寅在《山水图》中以一间茅屋式手法描绘的点景屋宇。此屋宇前有古松掩映,使画面丰富生动,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2.两间平置式

两间平置式即通过将两间茅屋平行排列的方式来描绘屋宇。运用此法时要注意茅屋间前后掩映的关系。茅屋的房脊应是平行的。

3.两间斜置式

两间斜置式就是将两间茅屋以一正一斜的方式进行描绘。画时要注意一间以正面进行呈现,另一间则与其斜靠,使两间茅屋构成一个合理的角度。图二为元代王蒙在《溪山高逸图》中描绘的茅屋。画家以两间斜置式对茅屋进行表现:一间以正面示人,厅堂中抚琴的文人和站在一旁的童子清晰可见:另一间以斜侧的方式隐于树丛间。画面中的屋宇和人物表现出归隐的高逸情致。

图二

4.村庄茅屋式

村庄茅屋式的表现方法是在前三种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村庄中的茅屋或单独出现、或两间平行、或两间斜置,以此构成一组茅屋,使村庄显得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5.两正一侧屋堂式

运用两正一侧屋堂式的具体方法:正面两间堂屋平行排列,侧面茅屋的屋脊与其垂直排列。但在具体实践中,画者不必严格拘泥于此法,应依据画面需要进行陈设布置。

点景人物

点景屋宇

点景塔、桥

点景舟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