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智慧”不是情绪的压抑,而是认知体系的升级
人性之中好的品质,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本性习惯,而不是强装在情绪上的表面方法。
一、
比如拿“坚持”这个事情来举例子,很多人都以为坚持是让自己被动接受一种不愿意接受的生活习惯,以看似进取的态度对待自己不想面对的事情。
其实这样的坚持并没有意义,因为它的感受是痛苦的,用负面情绪去接受新鲜的知识,这个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会有负面作用。
而真正意义上的坚持,是完全顺其自然的行为,是本身就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坚持一件事情是用痛苦和毅力交织而形成的,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坚持是习惯性的保持学习和进步。
拿看书这个事情来举例子,有的人觉得坚持去看一本书,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坚持。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天晚上看两个小时书的生活,在他的概念里没有坚持与否的区别,因为他觉得读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中有一句话,说:
忍到熟处则忧患消,淡到真时则天地赘。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对于人生来说,如果将忍耐、忍辱当作一种习惯,那心中的忧患也就渐渐消失了。能够将淡泊的心性融入本心之中,自然觉得天地之中的一切都是多余。
我们都知道,“忍辱”以及“淡泊”都是内心的优秀品质,于是在生活中企图以此来解决问题,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因为真正的忍辱不仅是表面情绪的忍耐,而是能够从内心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本质智慧。
人为何要忍辱,就是因为当下的状态需要自己坦然的接纳和顺应,因为主观强势的抗拒和强硬的态度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糟,“以退为进”是一种更好的策略。
能以上善若水的姿态去处事,不仅仅是在面对痛苦状态时的情况下需要保持的状态,而且也是在人生平常事态之中懂得以柔弱自持的智慧。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柔弱的姿态,是人生应该秉持常态方式,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片刻情绪。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即便遇到一些自己改变不了的状况,而不得不忍受的时候,也能够坦然的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才是人生真正智慧,正确的最高境界,而不是简单的在情绪上选择妥协,但是内心中无法释怀。
二、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犯这样一个错误,在遇到问题时选择被动忍辱,通常只是情绪上的选择,和自身的认知体系无关,而这样的选择,不仅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反而在自己强行忍辱的同时,因为负面情绪而损伤自己的身体。
因为你只是用情绪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以认知去谋划事物。
“淡泊”的心性也是如此,真正的淡泊是对于人生的释怀,是在认知体系上出发,看淡了人生得失变化在生命中的存在规律和过程,并用顺应自然的态度看待物质。
对于物质的态度绝不是嗤之以鼻,更不是表象上的伪装清高,而是真正的一切随缘。
圣严法师说:“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生,不生计较。”
所以说,以更高境界的态度来体悟便会明白,人生应该有一颗包容天下的心来容纳世间嘈杂,而不是强行的用情绪,去解决当下遇到的困惑。
所以,在生活中换一种角度去考虑问题,用更大的胸怀去包容问题,理解问题,在真正理解事物变化得失的规律,以及对人生产生作用的基础上,选择以柔弱姿态处事。
这个时候不是着眼于眼前,而是放眼于未来。
选择“退”,只是当下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而懂得为什么要去退,是对于人生事态有一种通透的理解,而这种状态也不仅为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成就人生。
就好像勾践与韩信选择忍辱来成就自身一样,当然,他们当时的做法也是因掺杂着太多苦恼与情绪的被动选择,但是他们所得到的,不是也大于自己所失去的吗。
人生养成一个好的品质,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在成长过程中就已经体现,但是它绝对不是在人生路上一直都需要用毅力去支撑的外在形式。
如果一个优秀的品质终身都需要自己用痛苦来维护,那么这个优秀的品质毫无意义,而且真正具备这种品质的人,从来不会有这种痛苦的体验,而是能够由内而外的,去建立一个更高层级的认知体系。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