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努力成为学生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

在对教育的长期观察和考量中,我发现,对于一线教师,对于当下的教育,我们不缺乏大道理,而缺乏小常识,缺乏对常识的深度理解和坚持实施。我越来越觉得,第一,常识不常,没有永远的时尚,只有永远的常识。第二,我们对常识,常常不识,在常识面前总是得分不多,甚至丢分严重。作家钟阿城说:“在丧失常识的时代,救救孩子就是教给他们什么是常识。”这句话对于当今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常识性问题。正如教育学者张文质所说:“所有教育的道理其实都很平实、浅近。”

对于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以为,如下方面都属于需要不断重申的常识:

1、教育的力量首先在于班主任的觉醒

我们现在常说教师的专业成长——成长是必然的,问题是如何出发?或者说,这出发点建基于何处?于漪曾说:“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我深以为然:人来到这世上,最初都是混沌、蒙昧的,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苏醒的过程,不断地觉悟、醒来,或者说“觉醒”。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他自己都不愿意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成长,必然的前提,是他自己的“愿意”——因为某种契机,突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命定和必须。正如优秀作家不是教出来的,优秀教师也不是靠培训产生的――用于漪老师的话说,只有在有了“深度的内心觉醒”后,他才会主动地成长,不断地超越。

常常会听到一些班主任抱怨:“我整天围着学生转,从催促早操到检查晚寝,还要找人谈心……忙死了!”班主任工作比一般教师辛苦。但这何尝不是班主任特有的幸福源泉之一?与学生朝夕相伴,师生感情就更为深厚;与学生促膝谈心,师生心灵便更加贴近。比起其他教师,我们同学生的接触要密切得多,对学生的关心越无微不至,我们得到的来自学生的爱也越丰厚。如果能够意识到这点,我们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时,会有另外一种美好、快乐的心态,而我们在做具体工作时,也会少一些指责和抱怨。

“迫于外界的压力产生的改变不会持久,唯有发自内心的觉醒,甚至是痛彻心扉的反省才会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发生质的改变。”事实上,作为班主任,我们自身的觉醒,必将造成自己的改变,最终造成教育的改变。

2、每个人都有成为优秀班主任的潜力或天赋

教育天赋,即天生具备的适合做教师的那种资质、禀性、能力。有些人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料。美国著名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在调查“构成好教师的因素究竟是什么”时,有一个重要结论:“所有伟大的老师都有很重要的共通点,他们都是尽情地发挥天赋才能做到极致。

不过,这样的人并非多数。更多的,是在成为教师后,在进入教育这个职场后,才渐渐学会了做教师,慢慢成长为优秀的教师。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能力积聚的过程——这种积聚,既包括经验、学识、修养的提升,也包括内在潜能的发掘,自身天赋的发现。

爱,童心,耐心,细心,理解,尊重,真诚,开朗,敏感,激情,智慧,自我悦纳,怜爱与悲悯,友善的个性,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想象力,交流的欲望,沟通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对美的发现与感知及表达描述的能力……如此等等——而这些,极少与技术操练有关,更多的,关乎教师的本能和本性;或者说,它们不是后天的习得,而是天然的禀赋。

3、从优秀的匠人到优秀的艺术家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美国著名教师弗兰克·迈考特写过一本小说:《教书匠》。在主人公教学生涯的前十几年里,就像一头“蓟丛中的驴”,一直在不同的学校里代课,好几次险些失业,直到40岁时,才真正走出蓟丛,探寻到教书的意义。“我通过反复试验才弄懂教书之道,并为此付出了代价。”迈考特说。反复试验,其实也正是反复操练。因为,从本质上说,教育并非很多专家所说的是“艺术”,教育首先是一门技术,教师首先应成为教书匠。

世有匠人若干,木匠、铁匠、油漆匠、泥瓦匠,所谓“手艺人”,必是在其专业方面有所擅长,像擅长解牛的庖丁,擅长音乐的师襄。不擅长而称匠的,多半是冒牌货。因此可以说,真要把某个专业做到“匠”的程度,做到能以此谋生的地步,也并非易事——手艺,我更愿意理解为“手上的艺术”。看看那些艺术家:达芬奇从画蛋开始,莫泊桑从观察、写片断开始,再伟大的艺术家,在他成为艺术家前,都必须进行大量枯燥、乏味的技术性操练。

教书,也是如此。通过传授知识,进而影响和改变学生,这是方式,也是过程。而“教书匠”,就是执行这个过程的人。教师作为一门职业,也必然涉及到许多技术性的活儿,比如备课、板书、提问、三笔字、简笔画、组织教学,即我们所谓的“职业技能”。班主任工作更是如此。要反复操练,要熟能生巧,然后才能举重若轻、驾轻就熟,进入“恢恢乎其于游刃而必有余地”的化境。

4、遇见不同类型的学生是我们的宿命

“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说。对此我有两种理解:第一,教学,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的相遇。优秀的教师,总是把课堂看成生命与生命相遇的场所,每一次,都是初相见,每一次,都是心相遇。优秀的教师,也总是在不断的相遇中体悟生命,追求成长,创造更适合自己和学生发展的教育。第二,这种相遇是偶然的。在你的学生生涯中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或者,在你的教师生涯中遇到怎样的学生,都只是一种偶然——我们都不知道,相遇会是怎样的场景,会展开怎样的行程,会有怎样的结局。

如果说,陪伴是父母的职责,那么,陪伴我们所遇到的学生一同行走一段路,做一段路程的伙伴,也是教师的本分。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全部工作就是与学生的精神相遇。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所有教师的梦想。但教师永远不可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学生。摊上调皮捣蛋的学生,为他们伤透脑筋,是教师无法逃脱的职业宿命。帕克·帕尔默说,在专业认同上,教师不如医生,医生绝不会对患者说“你怎么生出这样的怪毛病”、“你给我送来的,怎么都是病人?”因为病人就是医生执业的依据所在。要是没有病人,医生只能喝西北风——但是教师常常抱怨、指责、感叹:“你咋这么笨?”“牛教三遍都晓得转弯,你咋笨得屙牛屎?”“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要是教的都是‘好学生’那该多好呀!”

事实上,做教师,就是要面对复杂的学生,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尤其是你的主要精力要花在面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用朋霍费尔的话说:“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你的命!”而且,当我们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看起来这是一种不幸,但同时也是一种幸运。因为越是这样的学生,越能考验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与“问题学生”斗争的过程,也就是你提高自己教育水平的过程,所以有人说:问题生是最好的教育教学资源。

5、我们所能教给学生的唯有我们自己

教学的本质是正如海德格尔所提出的“让学”,即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学,与所学的内容相比,在“让学”方面,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

在不同场合,我曾多次表达这样的观点:勾引和挑逗,是语文教师必修的功课。我说,勾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挑逗学生的写作激情,如果每个语文老师,都能能真正做好这两件事,学生的语文成绩怎么会不好,怎么可能不好?这决非打胡乱说,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这也不是信口开河。语文学习,不过是对母语的体悟和运用,归总起来,不外“听、说、读、写”诸项能力的强化和提升。以我的经验,善听的,多半嘴巴不会太笨,爱读的,多半笔头也不会太拙。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只要能有效解决读和写的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好,应试能力也罢,都不会太差。

当然,前提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教师的视野决定着学生的视野,教师的状态感染着学生的状态,教师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师范的最本质意蕴就是“以师为范”,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张文质等人提倡的生命化教育,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范本教育”。教师是孩子的范本,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他人。教师的动作、表情、黑板上板书的姿态都影响着孩子。

在吴非老师的文章里,看到过一则故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读博士,生活艰苦,学习紧张,每天都很疲劳。他的同学中,有位来自非洲的,对留学生活有同样感受。但是这位非洲同学告诉他:“你知道吗?我每天早晨起来都有一件最高兴的事——眼睛一睁开时我就会想到:我有一位伟大的老师。”因为有一位伟大的老师,因为每天都能见到他,都能从他那里汲取到精神力量,获得生活的支撑,就能有如此愉快!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平凡,普通,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出色的老师,需要最伟大的老师。既然我们能够教给学生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成长,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成为能够被学生需要、渴望亲近的伟大老师!

6、细心地关注细节是班主任的最重要任务

教育是伟大而艰辛的事业,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以,教育应当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眼,从容易教育的地方着力。教育,既要关注长远,更要关注眼前,既要关注全局和宏观,更要关注局部和细节。

美国2000年迪士尼年度教师罗恩·克拉克,在他的《55条基本班规》中所提到的,都是细节,生活的细节。如“与大人应对,要有礼貌,有分寸”“别人有好表现,要替他高兴”“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也回问他问题”“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等等。克拉克说,恰当的行为举止与礼仪修养,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些规则起作用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们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克拉克说:“我所知道的是——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明确,收到的效果就越好。无论是纪律还是学习。”批评者通常以为学生会讨厌这么多规则,但克拉克坚持认为,学生喜欢确切地知道哪些事情有利害关系,以及在特定的情景下该如何做。

“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和自尊。”克拉克说,他的55条基本班规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自尊,掌握能让他们受益终身的生活技能。

7、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心灵成长,比道德要求更重要的是心灵抚慰

人的成长,不外两个方面,一是身体器官的发育,二是思想心灵的成熟。前者多半依赖于家庭父母的哺育,后者却需凭藉学校老师的提点。换句话说,学校教师应当承担起学生思想与心灵成长的责任。

就教育的本质而言,知识的传递和接受,是容易的。而心灵的成长,思想的提升,精神的发育,则艰难得多。我曾经说过,教育其实就是简单的复杂——简单,是指教书,复杂,是指育人。这种复杂既因为它所涉及的对象,是这世界上最复杂的生命,同时也因为,一个生命要真正构建好与世界的关系,这个过程本身是艰难的,充满波折和反复的。而要矫正一种错误的世界观,其过程,比正向的引领和构建,还要困难得多。

没有正确的方向,一个人跑得越快,越可能南辕北辙。一个没有解决好心灵发育问题的孩子,你对他的所有道德要求都可能是白搭。甚至,你要求越多,他反抗越大,就像弹簧。有一个故事: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掉在了深水里,忽沉忽浮。而岸上围了很多人。一个男人说:“屏住气!屏住气!”一个女人说:“躺在水上,浮着,不要沉下去!”还有人边说边做手势:“这样,这样知道吗?用双手拍打水。脚用力蹬。”这时救生员来了,二话不说,跳下水救起了孩子。救生员上岸后说:“天晓得,怎么没人喊救命?人都快死了,还教他游泳!”像这样的徒劳无功,我们老师常常会去做,其实我们都知道,它的效果未必好,可能完全无效,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很多时候,与其做一个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者,不如作一个默默关怀的心灵导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视传授让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学历、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基本的做人原则,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的培养,将使孩子们受益终生。

8、所有奇迹都不过是对常识的坚持和重复

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后,一般说来,学生都会有正向的变化;就像浇水、施肥后,庄稼或花朵,都会有所吸取和生长。但教育的麻烦和困难在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往往会经过许多波折和反复。这就特别需要耐心和期待。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所说:所有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

“在最小的教室里,创造出最大奇迹”的雷夫·艾斯奎斯,也是“全美杰出教师”。在他所攻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让洛杉矶那间充满贫穷、暴力地区的小学教室,让那些来自贫穷的移民家庭,并非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改变了命运:他们的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前五,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

奇迹是怎样诞生的?我们不妨看看雷老师那些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异的教学质量,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这些都是简单的,常识一样的东西。但是让雷老师获得了巨大成功。“成功无捷径……真正的卓越是靠牺牲、错误,以及大量努力换来的。”他说。教育的奇迹,不过就是对常识的坚持和重复。

9、相信岁月,相信种子,能播种一粒美好就播种一粒

我们的社会问题多多,我们的教育积弊难除,这需要我们的批判、鞭挞。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建设,仅有批评是不够的。尽管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小环境。有些事情,我们不是不愿,而是不能。而有些事情,则可能不是我们不能,而是不愿。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时候,态度远比行动重要。就像面对满海滩搁浅的鱼,尽管我们不可能救得了全部,但我们至少可以救助我们能救助的那一部分。

教师的工作,本质上就是播种的事业。一个一个天真活泼如同一张张白纸的孩子,我们在他们的心田上播种什么样的种子,就能长出什么样的枝叶。当你真诚呵护孩子、无比尊重孩子的生命、尊重孩子人格的时候,就会给孩子以信任和关怀,就会不断鼓励孩子成长,就等于在孩子心目中那个播下了一颗善良、上进的种子;当你总是挑剔孩子的缺点并无限放大,经常挖苦、讽刺、打击他们的时候,其实是在孩子心田上播下了一颗仇恨和罪恶的种子;当你用心对待工作、用心对待生活,用心对待每个孩子的需求的时候,孩子也会受你影响而用心对待学习,对待自己的生命、生活,我们给孩子播下的就是一颗美好的种子。

教育,需要平静和平和,需要细致和细腻,需要耐心和耐性,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教育,要相信种子和岁月,一方面要“相信种子”——无限地信任自己的生命,相信自己生命的潜能;另一方面要“相信岁月”——努力坚定地坚持:只有坚韧地穿越岁月,才能成为自己的英雄,生命也才能真正尽显平凡中的奇迹。

钱理群《和中小学老师的通信》,鼓励年轻教师“无论如何,也要爱你的学生,爱你的教师工作。不要期望太高,要一点一滴地做下去”,“能播种一粒美好的种子,就播一粒吧。”只要播下我们的理想种子,在时光的培植与呵护下,棵棵禾苗会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10、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

在全区的教学工作会上,我曾拟过一幅标语:“作特色教师,从现在开始创造未来;建特色课堂,从讲台开始改变世界。”对教师,对学生,对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应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微小的改变能够影响世界。混沌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蝴蝶理论”:亚马逊雨林中一只蝴蝶飞动的姿势,可以影响到半年后美国芝加哥上空的气候,导致一场细雨或暴雪。我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是众多的声音汇在一起,可以汇成时代的最强音。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但是众多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却可以改变一个时代。

特级教师张思明在接受《中国教师报》采访时,谈到改革的艰难,谈到改变对教师的压力时,他说:“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个局部的晴天。”这种说法,充满期望,与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我改动其中一个词语,写了一篇文章:《努力营造局部的春天》。我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营造出局部的春天。局部,而不是全部。但是在那局部里,应该也会有春暖花开,应该也会有百草丰茂,应该也会有杂花生树,欣欣向荣……而一个,又一个,再一个,无穷多个,这样的‘局部的春天’,不断出现,最终,也许就会是‘环球同此凉热’。”

在《教书匠》序言中,迈考特特别提到给他很大启发的英语老师。“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可爱的老史密斯小姐。她过去常说,如果她在四十年教学生涯中能影响一个孩子,那就不枉此生,她就能开心地离开人世。”通过自己的教育影响学生,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所以,当迈考特听说那个曾经和他顶嘴的黑人女孩塞丽娜,将选择教书作为自己的职业,他说这是“美好时刻”——这样的时刻,再次表明,我们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变化正在发生,美好正在出现。

钱理群先生说:“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成为学生童年和青少年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作为班主任,如果我们能够成为孩子“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那该是我们多么幸福而光荣的事。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