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老人直言,我最讨厌的,就是“孝顺”儿女,他们让我感到腻

“孝乃人伦之本,礼为传族之规。”

在道德人伦中,我们中国人最为强调的,应该就是“孝”文化了。而在这种孝文化的背后,还有一种束缚,那就是家族的尊卑长幼之规制。

孝,在以往被人看作是一个人最为高贵的行为品德。在家,你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尊重家庭的兄弟姐妹。在外,要服从于国家,忠诚于社会。

过分大的孝,我们传承了多年,是没有改变的。但家庭的孝,却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如今这个社会,孩子可能会不尊重父母,也可能会抛弃父母,这种在以往被视作“大不敬”的行为,现在却频频发生。

而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有可能还会厌恶孩子,和孩子的关系越处越差,甚至与孩子减少往来。

这两种矛盾的出现,其实让我们大多人都感到心寒。为何“孝”文化到了今天,会变了质,会成为父母和孩子都厌恶的文化呢?

其实,一个手掌是拍不响的。只有是孩子和父母双方都出现了问题,这两者的矛盾才会愈演愈烈,成为当下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

那么,儿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根源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去缓解这个矛盾呢?值得我们思考。

65岁老人直言,我最讨厌孝顺儿女

01

杨大伯和其老伴张婶,今年已经快65岁了。杨大伯已经退休了4年了,而张婶,则一直是家庭主妇,在家为了孩子忙前忙后苦了大半辈子。

这俩老人家,前段时间接受了孩子的建议,跟着孩子在大城市里面养老。他们的两个孩子在广州工作多年了,现在有房有钱,可以养活俩老人家。

而杨大伯和张婶,他们则是湖南的本地人,在农村已经呆了大半辈子了。当他们听到孩子的建议时,以为要享清福了,便决定跟着孩子到广州养老。

刚来到大城市的时候,杨大伯和张婶发现,他们俩人在两孩子家轮流住着,虽然还是挺幸福的,后辈也很尊重自己。但是,他们却不太适应。

为何不适应呢?因为孩子过分孝顺了,让他们感到有点奇怪。

每天早上,他们想带孙儿上学,可儿子和儿媳妇却拒绝了,说他们俩上班顺路,直接就可以带孩子上学。

当俩老人家想自己做饭吃时,儿子却跟他们说,怕父母用电器不安全,所以不给他们自己做饭,而由儿子直接远程点外卖送上门。

当他们想出去溜达溜达时,孩子却跟他们说,这里人生地不熟,很容易走丢,所以他们也就只能待在家中。

慢慢地,杨大伯和张婶便对这样的生活产生了厌恶感。

02

杨大伯和张婶发现,他们这两儿子,对待父母的风格都是差不多的,要不就是让父母在家,要不就是不让他们自己煮饭,甚至连带孙儿上下学都不放心。

对于这样的情况,他们便跟儿子坦言,说自己每天这么活着也没意思。因为这样的生活,让他们过得腻了。

儿子也很不解,自己已经做得那么好了,为何父母还会有怨言呢?

况且,杨大伯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这两儿子整天为了工作而打拼,基本上是一天都见不到几次面。因为他们不是半夜回家,就是凌晨才下班。

所以,这俩老人家决定,还是回到老家养老吧,至少那里有自己的亲戚,以及交往了一辈子的老朋友。

虽然说城市的房子很漂亮也很舒服,生活的条件也很好,但是,却让杨大伯和张婶少了归属感。

他们便跟孩子说了他们的想法。但是,孩子便质疑父母,是不是不满意他们的行为举动。慢慢地,孩子对父母也就产生了警惕的心理。

而这俩老人家也不顾孩子的阻碍,直接就坐车回到了老家。

所以,他们这两代人之间,如今为了这个问题而一直争吵不休。但是,老人家却说,他们感觉腻了,不想再和孩子住了。

问题的根源

所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在这个社会里面,不是所有的孝顺都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也不是所有的孝顺都是正确的。

在以前,我们总认为,不孝子的存在,才是老人痛苦的根源。可在如今,我们发现,也许孩子过分“孝顺”,也会破坏了家庭的关系。

就像杨大伯夫妇和那两个孩子,他们这两代人,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大的矛盾的,孩子也很孝顺,老人也没有过分做作。

可为何,他们最终还会出现“仇怨”的情况呢?

可以这么说,就是双方之间不够体谅,也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根本没有考虑到对方的需求。

在孩子看来,自己在城市里面有本事了,就得去照顾父母,这是自己孝顺的心意。而老人家,就得接受自己的请求。

不管是要老人家不用电,还是要他们待在家中少点外出,都是为了他们好。

可在老人家看来呢?他们来到城市养老,就是因为他们看到孩子有这份心意。况且,他们想要的养老生活,并非是像“囚笼”一般的无自由的生活。

所以,正因为他们各自都没有很好地传达出自己的心意和想法,由此才会造成矛盾的频频发生。

在这个时代,不孝顺是不对的,而过分孝顺,也会让人感到腻。所以,保持一碗鸡汤的距离,才是两代人之间的有效选择。

文/舒山有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