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首富胡雪岩为什么最终会败得那么快,从财务角度分析一下?

红顶商人胡雪岩,他的阜康钱庄遍布大江南北,通兑天下。个人资产高达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是当时的中国首富。

但败的也很快。

主要原因都知道,胡是官商,因为官而起,也因官而败。前发家是因为浙江巡抚王有龄,王一死,新上任的左宗棠就想搞他,还好胡见机快,送了大笔军饷,又傍上左这颗大树,左是晚清重臣,后来打新疆建建马尾海军都是胡帮他打理财务,银子大把花出去,胡跟着吃了不少回扣,左的位子又重要,是个可靠的信用担保方,胡做生意当然顺风顺水。

后来左李政争,左站了下风,胡是左的头马,李要打左当然要先除其羽翼,这是胡失败的主因。

但后期胡的生意已经做很大了,独家垄断了全省官银的存储业务,这些官银放在钱庄是不用付利息的,而且有了官银做保,地方的大户也放心把钱存在他那里。有了这些存款,胡在上海买房买地,倒卖军火,经营丝制品的出口生意,空手赚取了巨额利润。首富名号挂了这么多年,一次打击就能把他击垮,说明之前根基早就烂了,李的攻击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还得从财务角度分析一下胡的内控管理问题。高阳小说“灯火楼台”说过一个胡的主业——钱庄的内控缺陷。

胡钱庄也经营当铺(相当于现在的小额担保公司),有人急用钱(也可能是真穷卖家当了),会把家里的金银首饰做抵押,以二到三成的价格抵给当铺几个月,等有了钱还可加点价(相当于利息)把东西赎回,当时的行话叫活当(如果不能赎回叫死当)。

当铺从中赚两笔钱,一笔当然利息,这是小钱,大钱是万一抵押到期没钱来赎,当铺就可以把抵押物据为己有,二三折收的货(有的可能更低),全价卖出去就可以赚大钱。

当铺的朝奉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一旦有好东西抵押进来到期没人赎回,他们就会以抵押人的名义自己把宝贝赎出来,把东西据为己有。

这样当铺本来的两种业务只剩下了利润最少一种,最赚钱的都让内部人中饱私囊了。

纸包不住火,这事最终让人举报了,胡在内陆十八省都有钱庄,要彻查,想到办法是人员轮岗,把各省的朝奉互相调动,再用审计手段发现问题(假赎当就要伪造单据,一对字迹不难发现)。当时没有中介审计机构,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但这个审计大检查最终没有实行,因为有一个朝奉用了美人计,让自己的姨太太勾引胡雪岩,所谓朋友妻不可欺,自己也犯了错误,让人抓了把柄的胡只好让审计检查不了了之。

由此我想到,为什么有些集团前期发展很快,最后犯了大企业病,经营不佳,效率低下,可能它们都犯了胡雪岩一样的错误——内控管理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让内部员工与外部勾结挖了企业的墙角。

上面案例说明一个问题,公司业务如果没有制度监控,是很容易有空可钻的(中小企业也是如此),比如外贸公司,有的业务员干了不少年头,有经验有市场,就会自己在外开一家小公司,有利润风险低的业务让自己的小公司做,风险高、利润低的业务留给公家干,如果让领导发现了就想办法把他拉下水,如果领导没下水,大不了走人,但企业的损失却留下来了。

我们都知道胡最终是失败了,因为清末左李之争,胡被当成目标,成了官家的审计对象,之前因为管理不善产生的亏空都曝了光,引发挤兑,最后千万家产一夜成空。

胡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企业一定要用做好财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不仅要重生产重销售,还要做内控管理,炼好内功才是长久经营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