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站队:派系之争的王者还是牺牲品?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画本,后来听袁阔成老先生的评书,再后来拜读原著,到现在看大家玩《三国杀》的游戏,魏、蜀、吴三国霸权之争的故事历历在目。乡间虽有“少不看三国”的说法,但那是看三国,权谋之术理解得少,英雄豪杰的事迹记下得多。
后来,经常透过《海峡两岸》看蓝营和绿营撕逼大战,身在局外,感觉无尽荒唐。
参加工作了,两脚踏入江湖,养家糊口讨生活,游走不同的圈子里,在不同组织的派系之争中,看到各色人等不择手段争取资源、谋求上位,令人瞠目结舌,虽然不比《权力的游戏》和《纸牌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每次独处细思,也是脊背发凉。
进职场、混圈子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事情。韩剧中检察官们喝酒时经常会问对方是哪个大学哪一届的,以期望通过校友关系套近乎,谋取利益。我们现在很多组织也是这样,同校的校友、同期的工友、同市县的老乡等等,都可以被人为地化成了不同的圈层,组成了不同的派系。
组织规模越大山头和圈子越多,派系就越多,你自觉不自觉地就会被裹挟其中,有时还会面临被迫站队的局面。
红色符号箭头角分裂十字架, 3d 例证, 水平, 结束白色, 隔绝
组织性质不同,派系表现不同,有些表现在明处,大家能看懂;有些表现在暗处,并不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有些表现为两股力量明着掰手腕,有些则是隐藏在暗处的多股力量的纠缠。
组织活的时间越久,派系隐蔽的能量越大,有些人把这些归结为组织的“亚文化”。
组织派系的力量角逐影响着组织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有些表现为职位的任免升迁,有些表现为责任大小和指标轻重,还有些表现为手中审批权限和可支配费用的多少。
经常参加组织内部的会议,听核心成员的发言能看出一些派系的端倪;经常参加组织内部的饭局,听餐前酒后聊天的话题还能找到些派系的线索。当然,能参与其中,说明你已经身处不同的派系之中。
高明的组织领导者对组织内部的圈子文化了然于胸,能够驾驭,甚至有些领导者会利用不同派系的力量促成组织目标的达成。当然,也有些“短命”的领导者在派系之间的角逐争斗中黯然出局。
职场小白初涉江湖,或者刚进入某个组织,如果对组织的圈子文化没有认知,极有可能会莫名地卷入各种纷争,有时还会面临无端的指责,私下还会很快被贴上派系的标签。
小白们面对复杂的组织,只能是随波逐流,很多人会唯唯诺诺,不知所措。如果正处在组织派系纷争的风口,派系势力处于扩张和崩塌期间,小白有可能会像坐过山车一样,惊心刺激。可能表现一般的,突然有了个晋升的机会;可能表现还好的,但忽然又被训斥降级,甚至被迫辞退离开。
混迹于不同的圈子,没有被划为某派系的人是不存在的,不可能有人像空气一般的存在。你总是会被明面上或者背地里归为某某一伙的,要么这伙人正大红大紫,要么这伙人正被挤压地夹着尾巴。
当然,组织本身就处于不断的变革和演化中,有些组织被大的组织吞并,有的组织被迫消失,有的组织进化为完全不同的组织,附着在组织中的派系也因为组织的变化而萌生、分裂、重组、消亡。但即使如此,身处其中的人还是会被打上派系的标签长期存在。
派系的演化过程意味着组织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分配。派系由不同的人参与其中推波助澜,派系的变化也常常脱离某个组织领导者的控制而存在。虽然会有早期组织派系的领导者的影子,但时间久了就会随着不同时期的派系逐利者的特征而有着不同的符号。
职场小白很难独善其身,脚踏两只船。如果这山望着那山高,往往会被派系力量所排挤。身处在派系之中随波逐流的是组织中用脚投票的大多数。有些骨骼清奇、无欲无求、明确不参与任何圈子的,跟任何派系都能如常交往的,也只是少数的奇葩。
面对如此负责的派系之争,处于办公室政治的漩涡里,职场小白被胁迫感和无力感,常常导致心力交瘁,疲于应付,不知心之所望。除少数积极选边站队的,大多数都会做“把头埋在沙堆里的鸵鸟”,眼不见为净,寻求片刻安宁。
不过,组织不只是“捣江湖”,它本身还是有使命和追求的。对于职场小白来说认识到这一点无比重要,在职场站队的选择上与其犹豫徘徊,难受心慌;莫不如坚持自己的本分和原则,修炼自身做事的本领。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攒够了资本,才能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如果没有筹码,即没有在组织中出头露面之日,又极有可能会在各类争斗中成为牺牲品,当然也没有跳出固有的圈子去寻求更大平台和更有力的局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