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稀为贵收藏宣德炉抓住时机!
宣德炉是明代著 名的文物之一,因铸造盛行于明宣宗宣德年间而得名。明宣宗虽然在位十年,但真正意义上的宣德炉,只是指宣德三年(1428年)初次铸造的一批,这一批宣德炉在器底都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有时候,鉴定明清铜香炉可以举一反三,把视野扩大。同时代的炉,它们的材质可能不同,但制式却殊途同归。这次展览中有一个带着崇祯款的蚰龙耳炉,另一个落着大清乾隆年制款的蚰龙耳炉以及一件雍正爐鈞釉的蚰龙耳炉也陈列在一起。人们不仅能看到崇祯炉式相较明中期所发生的过渡性变化,也可以看到,雍正乾隆时期炉子的圈足会变得比较直,与崇祯比较,已经具有高器身的特点,同时口沿上也具有清代的特点。当我们把眼光扩展到雍乾时期掐丝珐琅或者画珐琅的香炉制品上,就会发现,其时代风格如出一辙,这对于判定铜炉的年代就有十分准确的参考作用。就连爐鈞釉的斑斓变化,其实也是用来模拟宣炉皮色斑驳的艺术效果的。雍乾时期督陶官是唐英,他在督窑的时候,常常用瓷器来模拟其他材料的特点,被称为仿生瓷,成为当时中国瓷器工艺史上的一个高峰。
宣德炉鉴定:鉴定黄铜,则是铜锌合金。现在的铜制品基本上都是黄铜。黄铜由于用廉价的锌代替了昂贵的铜,所以大行其道,成为今天铜制品的主流。但黄铜这种物质,由于锌的冶炼困难,在古代发明很晚。再由于黄铜色泽金黄,颇似黄金的颜色,在古代又被称为愚人金。很多丹士的点石成金就是点出了黄铜。
提到香炉,其材质不出陶、铜、铁、瓷,少有佛道供养者制金银之器以敬殿前,当前也有以琉璃制炉者,如是种种,材质不尽相同,但其所取之形几近相似。战汉时期多以陶、铜制炉,或用于礼祭,或用于生活。但论香炉之名,当以博山炉而为始,博山炉的出现也是将器物造形,体现出了人们的祈愿心理和艺术美感的融通。
一个器物的产生必然与国家背景密切相关,国家政治的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科技的进步都是器物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即使是在远古时代那些陶器的烧制,也是原始人类在吃饱喝足、部落稳定、工具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
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