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峭​ || 作者 匍勤


料  峭
作者    ‖    匍勤
作者匍勤,原名李景强,会宁土高人。农民。文学爱好者,现在定西海旺建投集团打工。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二)》《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一)》《九·一八》《车过会师大道》《罐罐茶》《雨肥》《吃饭的故事》《我的老师张天水》《药瓶(散文)》《黄蒿(外五首)》《立冬四题》《乡愁(外一首)》《父亲的学校——谨以此文献给O三年去逝的父亲》《一呼一吸》《怀古马家窑——在马家窑文化广场上》《邓家烂院——海原百年大地震觅寻》《理发的那些事》

大雪季节过后的午后六点钟,室内隐性的窗帏一层又一层披挂上,白天有气无力的灯光此刻打起八分的精气神。对于一直靠自己做饭度日的我,并不是无动于衷,但我忍耐着没动的缘由,总感觉午饭吃的过撑,又由于运动量轻,觉得胃上还是硬梗梗的,甚而还有些烧胃发酸,再者自己的注意力,此刻还痴迷于一篇文章的成形和增删中,一如灯油不多了,还祷告祈愿它能再坚持一会儿。

但其实在这一会儿前,心里早已有个毛坯。今晚,我不再麻烦的去切洋葱片切洋芋条,再给电饭锅倒少许胡麻油,揿开开关,待油不再泛泡沫后加入雪白的猪油,然后将洋葱和洋芋次第放进锅里,把电量调到最大程度,反复爆炒,其间不忘撒些厨房专用料和鲜味粉,再入水熬煮……

我只想这样,添一瓢水,待水煮沸后,再把买来的棋花面条,下进锅并用筷子搅动,然后倒入少许未熟的胡麻油再撒上盐……更何况还有新买的壮阳草,把它切成一厘米左右的短截,嫩绿的韭菜不只醒味而且着实耐看,简单的饭菜足显得色香俱佳。

在我的印象中,总积攒着一个仅是由面条、黄米和盐油合成的未圆的念想,时光流逝几近四十载,但这种经年的念想愈来愈渴迫。

那时我正上初二。同班很要好的赵同学因为品学兼优,在语文老师又兼班主任的张老师那儿,真真切切是个红人,我所以这么渴慕眼热,每每到礼拜六下午老师骑自行车回家,要么因公出差,老师办公室的钥匙就由他代为保管。平素我们进门都要喊报告的优渥室内,这会儿不只可以自由擅入,还能享受到老师从食堂打来的白面馒头,从开水瓶中倒水喝——在那个尚没有解决温饱、受纪律约束极强的年代,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甚事。但,终究这只是少之又少的例外,因为除了看电影外,其他的日子我都是依着原路返回家。成长学习在那个年月的我,一天一个来回,二十多里的山路连跑带走,真正是习以为常,因为在他人心目中,我们是还算得离校较近的跑读生……

那个年代上过初中的孩子,对贫寒饥渴的经历可谓如凿似烙,怀古氛围也就自然强烈。吃的饭是从家里背来的黄米和白面,经管后勤的老师监称,再转到食堂的大木面箱里,由学校雇用的厨师按量做成饭,凭票供应给每位学生。现在想起来,住校的学生大多每顿仅报二两面的饭,间或打个二两面的馒头。我曾粗略算过,一周也就交个三斤面,一学期二十二周,就是六十斤面左右。其余时间啃从家带来的干馍或舔咽几口炒面。

大概是国庆节过后的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学校的露天体育场有场由乡电影队放映的电影。海拔两千两百米的峁塬,早已经是秋意深沉,分外料峭寂冷。因为要背馍和背面,住校的同学大都返家了,可我因贪图看电影,便和姓赵的同学相约没有回家,听说我不回家,一位姓伏的同学大度地用他的饭票给我也报了一份饭,也是二两面加黄米的米糊糊饭。那会儿同学们吃饭用的都是大号的洋瓷碗,连汤带饭(但绝对不是清汤)几近八成,凑和着咀嚼些干馍喝些开水,也算是软饱硬饱一样饱。

多少年了,我总留恋那光滑筋道类若棋方块的手擀面条,还有掺合着润润的黄米,不稠不稀,虽然仅是一撮没加碘的食盐更有一汤匙半勺辣味浓烈的胡麻油,但在十五、六岁正长身体的经历里,已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说到此,我又想起二十年多前代父亲去河畔新华书店取教科书的一幕。

那是一个三月天的正午,正是春寒料峭时,但这处背东面西的书店却现出少有的温暖,想想也许是面阳且大玻璃聚纳热量的缘故吧,由于正是给学生们供应教科书的时候,书店柜架上并没有太多的其他书藉,而我去的那阵子,也没有出现附近会宁三中的学生因新近开学而抢购教辅参考书以及作业本的拥挤。倒是柜台后面站着的一位男售货员的吃相真真切切惹馋了我。

从家到河畔,说法上是八十里路,但全程骑自行车,光中间段河的捣对坡,就折腾得我够呛——估计这坡至少要下六里上五里,弯小路陡。早起吃的是妻做的鸡蛋臊子面,这会儿那些精华早已消耗得差不多了,但由于当初填订书单上的疏漏,公事公办的售货员额外连一套也不取给,最后联系了一位在当地独立初中教书的亲戚老师,念着他俩是同学,好说歹说,才勉强答应协调几套。但俗话说还没有见到真神——教科书不绑到自行车上,就不能说是大功告成不虚此行,倘若有别的老师寻上门来,执意要取属于他们的那份,他有可能还会变卦,好事又得泡汤……只能追前撵后,吃饭的心思也就一再拖后。

快一点了,也许售货员忙了一早上,而且忙得够呛,不知道是他自买的还是熬煮的,这会儿他一手拿根看上去不是很嫩绿的葱,一手拿块明显已凉了的排骨,一口葱一口肉,吭吭哧哧,权当一顿午饭却胜似午饭,本就饥肠辘辘的我,多年后都鲜艳不已,啧啧那份香,每每说起,妻总讪笑我,看把你馋的,真像个没见过世面的玩童!

因此当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缠着要妻煮些排骨肉,只为尝一回那就着鲜葱吃大肉的滋味。

可当我一手持葱一手抓排骨,一口葱一口肉咀嚼时,才发觉远没有想象中那份美味甚至爽口,没有佐以花椒粉和油盐的反复煎炒,冰凉的排骨肉总有股腥味,含在口中,感觉是浸泡多时水份过多的寡淡,而初萌的葱黄除了不辣不骚就是粘手的泡液……

小时听大人们讲故事,说是某位皇帝南征北战时,有一次正好到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穷山僻壤,饥饿难耐的君臣,此刻才领悟到金银昂贵,却不能顶饭吃的无奈,众人只得分头去找,一路问讨好不容易寻到一家,女主人答应倾其所能,做了一顿类若如今掺合着洋芋条的一锅子面,哪个爽口和香呵,把个皇帝吃的,即使多年以后,吃腻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但如何比不及农妇做的那餐寻常饭——那可是事出无奈,稀哩哩呼噜噜,猛吃猛喝,风卷残云般顷刻间来了个底朝天,咂咂嘴,还往锅里望,正所谓肚子饱了,嘴还饿着。

小时候,一年到头,农业社分的胡麻油,仅能装满一只双耳陶罐和一只小铁桶儿,估计咋也就二十来斤。可今年,妻子一次去草滩油坊榨油,光胡麻籽就装了三大袋两百四十来斤,至少得油百斤,而这还不包括平素吃大油肉臊,更不要说从外面购买的烧鸡猪肘子……

那会儿一家煎油饼,可谓是一家炒菜八家闻香,如果放在现在,全庄人都煎油饼,除了那股浓烈地油腻味后,大概感觉很是平淡,而且我还听说许多九零后,他们最不爱吃的馍就是油饼,比起我那小时,真是无地差别,难以理喻……

时下有许多人都感慨,比起过去的吃食,现在的米面油肉不只没滋味而且连哪份香酽都没了。我也有个同感,同样是过去黑皮绿纹或者色浅黄的籽瓜,过去能有十几个炫耀般地摆放在厅屋的土地面上,浓郁的籽瓜味儿可溢满厅院,一如糖化时先酸后甜的莜麦甜胚,一进屋就能嗅到独有的浓郁窖香,为此人们揣测,可能就是听说中的转基因种籽或者过度施用化肥农药所致吧……?过去种瓜,瓜籽是头年地里成熟早且又一时不倒蔓的那颗瓜的预留籽,肥料就是腐熟的猪羊粪,倘或你听见某位的瓜大瓜甜,哪保准是人家某社把连人都舍不得吃的糜面苞谷面冲成糊儿直接灌了瓜根瓜秧的结果。

当然也有一段煞年轻人情绪的说法。邻村的王凤山大叔是从靖煤矿务局退休的职工,一米八的个子,给人一种很是魁梧且一点也不邋遢的干练样。据说他三十多年的工龄,有二十年都在食堂做饭。退休后与老伴一起,躬于养猪勤于栽树种花,把个门前马路对面打扮成了花的海洋,蔬菜的乐园。

有一次去他那买猪饲料,与他闲唠嗑。说到吃肉,他立马就有一种怒不可遏的气恼,现在一些年轻人,动辄说猪鸡肉没味,干渣渣的不能吃,我听着心底里就来气,鸡猪肉不能吃,屎粪能吃吗?我八九岁时,肚子整天饿得猫挖,可没办法啊,母亲上地劳作时,偶然得个风干的洋芋赶紧揣进兜里带回来,并偷偷煨进炕洞里烧,估计刚暖热,就被我姐姐偷着吃了,咋地,都饿呀……

现在的青年人吃喝不愁,心中根本没个饥饿的观念,口里念叼的钱多不好,没钱万万不能,门背后吃馍,还不是自哄自呢……?对于种粮者,他自己瞧不起,还蛊惑他人也不要去种田,总说着坑蒙拐骗的英雄事,更有个好坏不分者,连毛爷的广积粮备战备荒也怀疑……依我说,要不是共产党毛主席,这帮忘本的小子连苗踪也没有……

从定西到老家也就两百多里路,可一同打工的工友时常问我,听说为了瓜甜瓤红,瓜农有意打催红剂催熟剂……?对此,我很坦诚地告诉他们,这是没有的事。西瓜熟后,必须在十天半个月内发售完,存放时间越长,意味着西瓜不是涨皮就是空心。

平素,西瓜生长期间,相邻的地块打农药喷除草剂时都很讲究。有种对宽子叶杂草灭杀效果极好的2.4D,如果你在自家的地里喷雾,即使喷头压低,单就那股刺鼻的腥臭味儿,一旦顺风飘到邻居家的瓜蔓上,轻则茎叶卷曲重则掉花蔓枯,不只惹人不爱还要赔产,以至于农人为了苗旺瓜好,宁愿一遍又一遍薅、剜那些耐命还爱生长的杂草,就是不随便或者尽量少用化学药剂。更何况,那些走南闯北的贩子比瓜农还精明,怎样的瓜可以摘可以装车过磅快运,即使付了定金贴了标签的瓜,装车时还要左挑右拣,随时落下不是没有。

网上新近有一种说法,怀疑如今的大土豆可能是使用了膨大剂,催长剂。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不知别的地方有没有,在我的家乡土高山乡十百户村附近,甭说使用,连那店铺有卖我都没听说过,厚厚的黄土层,年均五度的气温,再加上由乡农技站提供的优质种薯,再施上地道的家肥,从古至今,我们这里出产的洋芋品质都是一流,都是大可放心食用的绿色农付土特产品,不过有怀疑没错,只要你不怯冬日的那份阴冷料峭,完全可来个明察暗访,相信所有人拍手欢迎!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

  • 吃在陕西 || 娇澜:延安美食:黄土地带来的醇香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 文/糜乐平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里,产生了很多意义不同的固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约定俗成的美食.例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素粥等 ...

  • 细数《山海情》中,出现的西海固特色美食!

    <山海情>大火 剧中的方言也被人所模仿 还有很多人 被剧中人物吃的食物所吸引 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 <山海情>中 西海固的特色美食 羊肉 <山海情>中出现最多的美味 ...

  • 难忘妈妈的油炸糕

    "软格溜溜的油糕,胡麻油来炸--"这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山曲儿<夸河套>里的一句唱词.不仅在全国唱响,而且生动地表现出了河套民歌.民谣的时代性,也把蕴含了丰富的河套历史.饮 ...

  • 故乡风物二题​ || 作者 匍勤

    故乡风物二题 作者    |    匍勤   作者匍勤,原名李景强,会宁土高人.农民.文学爱好者,现在定西海旺建投集团打工.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二)><三李一 ...

  • 血面和饺子​ || 作者 匍勤

    血面和饺子 作者    |    匍勤   作者匍勤,原名李景强,会宁土高人.农民.文学爱好者,现在定西海旺建投集团打工.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二)><三李一唐 ...

  • ​理发的那些事​ || 作者 匍勤

    理发的那些事 作者    |    匍勤   作者匍勤,原名李景强,会宁土高人.农民.文学爱好者,现在定西海旺建投集团打工.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二)><三李一 ...

  • ​【征文】邓家烂院——海原百年大地震觅寻​ || 作者 匍勤

    邓家烂院 --海原百年大地震觅寻 作者    |    匍勤   作者匍勤,原名李景强,会宁土高人.农民.文学爱好者,现在定西海旺建投集团打工.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二)& ...

  • 怀古马家窑——在马家窑文化广场上 || 作者 匍勤

    怀古马家窑 --在马家窑文化广场上 作者    |    匍勤   作者匍勤,原名李景强,会宁土高人.农民.文学爱好者,现在定西海旺建投集团打工.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二) ...

  • 国旗​ || 作者 匍勤

    国    旗 作者    |    匍勤   作者匍勤,原名李景强,会宁土高人.农民.文学爱好者,现在定西海旺建投集团打工.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故乡风物二题><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 ...

  • 乡愁(外一首) || 作者 匍勤

    乡愁(外一首) 作者    |    匍勤   作者匍勤,原名李景强,会宁土高人.农民.文学爱好者,现在定西海旺建投集团打工.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二)><三李 ...

  • 立冬四题 || 作者 匍勤

    立冬四题  作者    |    匍勤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二)><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一)><九·一八><车过会师大道>< ...

  • 【广州诗刊】No.11750期C版||七律 谷雨 作者:王荣勤

    广 州 诗 刊 欢迎阅读 <广州诗刊>作为纯文学刊物,我们旨在弘扬传统,展现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冷暖.我们主要编发优秀的现代诗歌(含今人创作的古体诗词),兼发优秀的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愿您能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