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张业恒:“小升初”的记忆

“小升初”的记忆


文/张业恒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竞争激烈,面临着人生的几个重要节点:小升初;中考分流;高考,就业。我咨询所在的公司,这段时间里有几位员工在工作之余,总讨论着她们孩子小学升初中的有关问题。
所谓小升初,就是指孩子从小学升入到初中这一关键时期,要从“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两个基本矛盾进行“衔接”式的选择。主要是如何选你心目中的初中学校。初中学习的知识容量、难度、方法以及对自主学习的要求都是和小学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选择离家相对比较近,学校条件比较好,学校知名度比较高的初中。现在时兴计算机排位,这就给家长和孩子们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听着她们讨论孩子们小升初的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小升初”过程和其中的一些故事。
我的童年是喝着澧水河里的水长大、玩大的。一条澧水支流—澹水穿过美丽富饶的澧州平原,人们为了平安渡汛,在河的两边筑起了坚固的河堤,阻止每年夏季脱缰的洪水漫入院内。在澹水河中游的马嘎河附近,解放初期还是决了口,汹涌的洪水在堤边冲出很大一个水塘,再涌出向周围村庄漫去,没过多久,澧东院就变成了一片水乡泽国。辛勤劳作的农民全都变成了灾民,靠政府的救济苦度日月。
水退后,人民在政府的组织下,在决口处重新筑起了大堤,加高加固了堤防,决策者们并在决口下游50米处加宽河堤,在加宽的河堤上建起了一所小而美的学校,它就是我后来小学高年级就读的澧县三贤完全小学。
四栋具有江南风格的木柱木板黑瓦房有规则的组成一个四合院,四周的房子分别用做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还有活动室、厨房、仓库什么的。河堤一方是两层木结构的楼房,一楼中间修有学校大门。大门右侧木柱上,挂着澧县三贤完全小学校的竖匾。
1956年处暑后的一天,我背着妈妈用蓝布给我缝制的书包来到这所当时澧县最好的三贤完全小学读高小。崔乃长校长亲自迎接我们这些小泥腿子“黑娃”。五年级的学生,是从学校附近两个乡的各个初小班挑选出来拔尖的孩子,是两年后学校将出好成绩的学生。所以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重视。整个五年级只设有15、16两个班,每班56人,我被分到15班。
每天走进校门,在一个不大的四合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木质旗杆,上面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曾在这里带着红领巾,跑着一二一,做着课间操,我们滚铁环、丢沙包、拍油板、跳房子、打弹弹,活跃在这块不大校园的各个角落,欢度着我们的少年。
学校西边河堤下,荡漾着偌大一个垮堤造成的水塘,半湖的荷花和菱菓是它的风景。学校东边河堤下,是一个学校开运动会的泥巴操场,我们常在哪儿出早操,学校在那里开过运动会,我还在这里启蒙式的看过电影——平原游击队。
我就读的15班教室就在靠西头楼上。语文老师五年级时是叶印诚老师;六年级时是杜修波老师;杨光泉老师教数学;郑维谦老师教地理;张文武老师教历史;尹任玉老师教体育和音乐。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他们教学时的标准形象还活在我的脑海中。这些优秀老师都是和县教育局领导关系极好的,是崔校长通过各种关系“弄”来的。大部分都是当时桃源师范毕业的高才生。可惜他们均已作古,留下我对他们的无限思念。
我的高小生活是从忍受生活上的饥寒开始的。我喜欢看书,书里的故事能吸引我这个农家孩子。上课时能认真听讲,每节课起码跟着老师一起遨游35分钟以上,做起作业来往往一气“哈成”。下午放学后我打着赤脚滚着铁环回家,一到家,书包一甩就去地里帮爸妈干农活。学习过程我是在享受快乐中度过的。享受过每学期结业发奖状时的快乐,我担任过班里最高“领导”,受到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也感到是那样的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是一种享受,没有任何压力。
两年的高小学习生活飞快过去,小升初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当时有两所学校供我们选择,澧县一中,津市二中在三贤完小招生。我们两个班毕业时共有112人。有27人自愿去澧县参加考试,结果17人升入澧县一中初中部。这些人去对了,升学率很高。
津市二中派出马远洪和欧阳述周两位老师亲自到三贤完小学校内对包括我在内的85人进行入学考试,因考试题比较难,考试合格才15人,入学体检时一人因视力不合格未被取录,实际入学读初中才14人。他们分别是覃业柏、覃道永、尹运集、范道松、杨翠玉、樊海明、文定新、陈克军、柏如兰、龚道安、张业恒、刘连长、李德啟、范希贵。未取录的同学只有回到家乡,和他们的父辈一样,成了地道的农民。被录取的14人中,经过后来的学习,有三人考进了大学,两人考入了中专,两人走上了从军之路,当上了营连级干部。一人在初二时被家里倒房而夭折,两人长大后嫁给了权贵,其他四人初中毕业后回乡当了大队会计和民办小学老师。这还真是应了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一样又不一样的故事,它们时时刻刻都在那个留下无数人青春的校园内上演。给一个又一个人的青春涂上那淡蓝的天空般的色泽。我知道我的那个平淡如水的故事已经被永远定格在了那些曾经熟悉又陌生的校园。一起留下的只有我的心跳和那一丝忧伤中夹杂着的快乐。少年是一个虚怀若谷的包袱,小时藏进什么,长大后就能摸到什么。在这里,我藏进了知识,打好了基础,藏进了尊师的美德,藏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藏进了自己听课时的专心和学习里的快乐!

责任编辑:施静云

终审编辑:寂   石

排版制作:清   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