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论理与技法,论文七《论山水画的“竟境”及营造方法》

一幅好的山水画,远看其势,近看其质,深看意境和气韵,只有具备了有深邃意境和生动气韵的画作,才能称得是上承之作。

本文,以焦墨大师秦国健自身创新作品为论据,图文并茂,重点论述何为“意境”,如何去营造“意境”的方法。

一、何为“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指人的感受和作品中自然界的场景共同形成的艺术境界。 有真境与情境之分。真境是自然界的物象、场境,即自然界的具象,通过画家的提炼,所表现出來的物象的神形,形成画家的“画境”;情景是画家在创作中,运用笔墨和自己的情感认知,触景生情而产生的艺术情感和思想境界,这种情和境的融合,就是山水画的“意境”。

也就是说,每一幅山水画中,既反映出大自然的形神,也包括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认知和态度等。“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这两种统一就是情理与形神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表现出“意境”。

这也是创作者各种情感认知和技术水平的综合表现,只有二者的合理、科学的结合,才是佳作。

二、营造“意境”的技法:

1:构思、立意时,就作全面构想,确定情境红线,精细地构思画境。

如《溪桥策杖图》

构思时,先确立主题是“溪桥策杖”,于是“溪”、“桥”、“策杖老者”就成了创作的情境红线,然后,作如下的全面构想。

首先,要确定溪桥的位置、形状和桥上的策杖老者,溪泉位置、水流结构等,见图

水源泉瀑的位置及水流结构,如截图

并设计构想水泉附近和上方的山体、山岩的形状、结构、山脉的走向等形态。

进一步构想,有桥必有人,就必须考虑行的来胧去脉,桥的前方设有树林和林中的村落,交待行人的去处。见下截图

行人老者前面设树林和村落,后面设有岩体和密林,即产生联想意境,老者是來自于此密林深处的村落。如截图

通过这样的画境构思,即构成完美的画境,又寄托画家的情思,营造了深邃的意境。

2、利用巧妙地“留白”,营造空灵的境界和生动气韵。如见下两图

如《黄山仙人指路》

又如《溪桥策杖图》

这幅画山顶上作了大量的留白,云雾缭绕,使观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意境联想,有的会联想山顶空白处很多连绵的小山头被云雾俺盖,也有人会联想山顶云雾下面是下面泉瀑的上游水源。

3、用“移貌传神”的手法,设置“藏境”和“外延联想”來营造意境。

如《群隐居图》

此画主题是“隐居”,图中,溪桥上有挑夫行人,但画面上并没有展现村落,这就是作者“得意忘形”,不追求客观的自然属性,致力于精神传达,用移貌传神的手法来没置藏境,增加联想意境。另外,这幅画的山、水只画出部分,其余都延伸于画面界外,以便扩大外延联想,让观者各其所思画外的场境,这是营造“意境”常用的技法。

4、利用“六远法”山论理念來营造宽广场境和幽深意境。

用“高远”一去营造高雄之境,如《溪山楼观图》

用“平远”法來营造宽广场境,如《山水画》

用“阔远”法来营造磅礴之境,如《江天渔家》

用“深远”法来营造深奥、幽灵之场境,如《结伴同行》与它中间部分的截图

又如《大漠魂》密林深处骆驼攸攸自在的生活场景。

用“迷远”与“幽远”法来营造迷茫、飘缈、幽雅的场景与生动气韵,如《溪桥策杖图》及其截图。

5、用“对比”手法来营造意境。如《观爆图》

这幅画中以缩小瀑布前境的山体和观瀑人形成与大气势的瀑布的显明对比形成了空灵幽雅的场境和深远的意境。

6、以丰富的笔墨结构来营造优雅场境和生动气韵。如《漓江画面》

又如《黄山松雲》

7、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可以整图设置布局,也可以局部或几个点来表现意境。

又如《山村晓韵》

可用局部或设点来表现。如

用陡壁奇松来表现意境

用松树小舟来表现意境

用民风民俗来表现意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