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养生】足太阴脾经的功效及主治病症(附:视频配图)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足太阴脾经
经络走向
脾(属土):是脏腑的“和事老”,脾健则身体平安。
脾和脾经的作用
脾主肌肉,司运化,其功能在于运化食物以及协助肾运化人体水湿。脾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具有益气统血,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
脾经的警告信号
经络症:易疲倦,全身困重,四肢无力,沿经脉所过大腿、膝、足趾出现肿胀,麻痹怕冷等症状。
脏腑症: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嗳气,便溏、消化不良。
亢进热症:消谷善饥,胁下胀痛,呕吐、排气,足膝关节疼痛、失眠。
衰弱寒症:消化不良,胃胀气,便秘,上腹部疼痛,呕吐,肢倦乏力麻木,腿部静脉曲张、嗜睡。
足太阴脾经养生保健
灸隐白穴治疗崩漏
隐白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功效,缓解治疗月经过多、带下、腹胀等作用。
隐白穴位于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支,及趾背动脉。
【主治病症】
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证;
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
③癫狂、多梦等神志疾患;
④惊风;
⑤食欲不振、腹满、暴泄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
大都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缓解治疗腹胀、呕吐、便秘等作用。
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病症】腹胀、呕吐、胃痛、泄泻、便秘、手足逆冷、热病无汗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腹胀、呕吐、便秘。
健脾养胃有太白穴:(健脾要穴)
太白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瘦大腿、治疗便秘、腹胀、胃痛、脚气、消化不良、呕吐腰痛等作用。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
1、缓解治疗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肠炎,痔疮、痢疾等;
2、缓解治疗体重节痛、腰痛不可俯仰、身重骨酸、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3、缓解治疗脚气、脚气红肿等;
4、瘦大腿等。
公孙穴补脾、安神之要穴、艾灸公孙穴治胃胀
公孙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缓解治疗腹胀、胃痛、肠鸣、胸闷、心痛、脚气等作用。
公孙穴位于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心烦、失眠、腹胀、食不化、脚气、足踝痛、月经不调、颜面水肿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等。
商丘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治疗便秘、痔疮、百日咳、消化不良、便血、黄疸、脚气等作用。
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脚面翘起,脚面连接小腿的筋内侧第一个凹陷处)
【主治病症】
1、缓解治疗腹胀、肠鸣、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黄疸、痔疮、便血等。
2、缓解治疗足踝痛、脚气等 。
3、缓解治疗小儿惊厥、百日咳、水肿等。
三阴交按摩保健作用:(女人常揉三阴交可改变性冷淡和美容)
三阴交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保养子宫和卵巢、改善性冷淡,缓解月经失调、痛经、带下、前阴瘙痒、不孕、遗精、阳萎等作用;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病症】
1、治脾胃虚弱、肠鸣腹胀,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等;
2、治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疝气等;
3、保养子宫和卵巢、改善性冷淡,治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子宫下垂、难产、阴挺、经闭、不孕、遗精、阳萎、阴茎痛等。
漏谷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缓解治疗腹胀腹鸣、消化不良、遗精脚气等作用。
漏谷穴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病症】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便不利、遗精、偏坠、丹毒、腿膝厥冷、下肢痿痹、脚气;厥气上头癫,足踝肿痛等。
腰痛、月经不调、痛经、腹痛腹胀、遗精找地机穴:
地机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治疗腰痛、月经不调、痛经、腹痛腹胀、遗精、乳腺炎等作用。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病症】:
1、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遗精、精液缺乏等;
2、腰痛、腰痛胃痉挛、腹胀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等脾胃病证;
3、小便不利,水肿等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4、胃痉挛、乳腺炎、下肢痿痹等。
排便畅通消水肿——阴陵泉穴:(润肠通便,有助减肥)
阴陵泉穴归属足太阴脾经穴位图,有缓解治疗晕眩、腹水、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作用;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穴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
1、主治腹胀,腹泻(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部痛,痛经,遗精;膝痛(膝胫酸痛、腰腿痛)等。
3、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阴道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清血利湿血海穴:(血海穴补血养肝、艾灸血海穴袪斑效果好)
血海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瘦腿、治疗雀斑、月经不调、痛经、贫血、腹痛等作用。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主治病症】:
1、生理不顺、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便溏腹泻、体倦无力、腹痛;
2、缓解治膝盖疼痛、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
3、缓解治疗贫血、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雀斑;
4、缓解治疗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瘦腿、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等。
箕门穴属足太阴脾经。
箕门穴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主治病症】小便不利,遗溺,鼠蹊肿痛,阴囊湿痒等。
【临床应用】用于尿闭,遗尿,遗精,阳痿,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阴囊湿疹的治疗。临床多用此治疗小便不利。
手脚冰凉按揉冲门穴
冲门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缓解治疗腹痛、白带异常、疝气、气喘等作用。
冲门穴位于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主治病症】腹痛、疝气、带下、小便淋沥、产后血崩、白带异常、气喘、小儿抽筋等。
腹结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缓解治疗胃痛、腹痛、便秘、痢疾等作用。
腹结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大横穴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病症】腹痛、胃痛、胀痛、泄泻、便秘、痢疾;消化系统疾病:绕脐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肠出血。
【作用功效】理气调肠、去湿健脾。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痛、腹痛、便秘、痢疾。
大横穴治便秘腹泻
大横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缓解治疗腹痛、便秘等作用。
大横穴位于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病症】腹痛,泄泻,便秘,痢疾,以及肠蛔虫症等。
按摩腹哀穴缓解消化不良、便秘:
腹哀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缓解治疗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等作用,腹哀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主治病症】消化不良、腹痛、便秘、泄泻、痢疾等。
按摩天溪穴具有丰胸的效果:
天溪穴归属足太阴脾经,具有丰胸的效果,缓解治疗咳嗽、痰多、哮喘、支气管炎等作用,天溪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病症】胸痛,咳嗽,气喘,痰多,乳汁少,乳痈;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可以丰胸。
【临床应用】
(1)治乳肿痈溃∶天溪,侠溪。
(2)治胸中满痛∶天溪,内关,膈俞,肺俞,膻中。
按摩周荣穴缓解治疗咳嗽、气喘:
周荣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缓解治疗咳嗽、气喘、饮食不下等作用,周荣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膜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肋间神经痛、饮食不下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肋间神经痛等。
按摩大包穴 增强记忆、改善疲劳:
大包穴归属,有调节气喘、哮喘、胸闷、呼吸系统疾病等作用; 大包穴位于腋窝下6寸(乳头平行处)
【主治病症】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1、调节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等;
2、解除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
3、提高记忆力、缓解疲劳。
【临床应用】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全身疼痛、无力。
保养脾经的最佳方法和时间
已时(上午9~11点)气血流注于脾经。打通脾经的最好方法是推揉。手握空拳,用掌面一侧大鱼际部,顺着气血的走向,先推小腿,再推大腿,最后是腹部。左手推右侧的脾经,右手推左侧的脾经,每侧10分钟,每天1次,长期坚持。
圣原:是一家传承中医药文化,以“治未病”为理念的中药健康品公司。
圣原:所有的产品都是围绕着人们的健康需求来立项开发。
圣原:所有的产品配方都来自中医的“名医名方”。
养生保健最重要,中医“名医名方”护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