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丨不要让“认错”变成屈辱
那家理发店老板又与她儿子吵翻了。好像是责怪儿子弄坏了她的手机,儿子辩解说不是他弄坏的,店主不饶,“你不去动它,怎么会坏?!”儿子一气之下冲出屋,走了。老板只好关了门,自己拿手机去修。
其实,手机已经坏了,非要当场查清责任,又有什么意义?查清楚了又能怎样?难道当场责骂他一顿,就能让手机变好?这种问责的方式,让事态变成了“惩罚人”,而不是“解决事”,最后事情没有解决,人也受到伤害。
这让我想起鲁鲁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是他四岁多时,我们刚来北京,住进新家,家里一切都是新的。一天,鲁鲁非要到书房看我上网,一边看一边说话一边揪窗帘上的花边,结果就扯坏了,散成一团。新窗帘啊,我自然是心疼,脸色自然不好,鲁鲁只得怏怏地去洗澡。
一边给他冲水,一边想着别的事,没有说话,鲁鲁就怯生生地问:“你已经原谅我了吗?”
“原谅什么?”
“我把窗帘扯坏了。”
“哦,我本来就没有生你的气!”我突然感到惭愧,多大一点事呢,还让他一直提心吊胆。“你又不是故意扯坏的。”
“哦!”鲁鲁笑了。
“你可不可以说一下呢,好端端的窗帘你为什么要去扯?”
“我是想试试扯不扯得烂。”
“结果呢?”
“扯得烂!嘿嘿!”
“以后还能不能试?譬如家里的玻璃、地板、墙壁?”
“不能试了!嘿嘿嘿!”鲁鲁笑了,很开心,现在他真正确信我是已经原谅了他。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许多对大人来说是常识性的东西,孩子却需要去探索,去认识,他的人生经验就是这样从很多简单的尝试中积累起来的。当我们在为光洁的家具被划出几条伤痕而大发雷霆的时候,是否想过孩子的心灵会被划上更深的印迹?仅仅责骂是没有用的,关键要让他知道为什么,他才能把经历变成经验。
一些家长在孩子犯错以后,除了滔滔不绝地谩骂讽刺,还一定要深挖动机:“你为什么非要这么干?!”“你为什么不听?!”“你就只会添乱!”当问题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却非要让对方深刻检讨,实质上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势,剥掉对方最后一丝遮羞布,让他的伤口,让他的无能,他的拙劣,都彻彻底底地暴露出来,供你耻笑和训斥,最后彻底垮掉,变成一个可怜兮兮的、任由你摆布教训的东西。这就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侮辱!孩子从犯错中所得到的就不是营养,而是重负,为人生增添阻力。
“认错”本应是内省的结果,如果孩子的内心并没有认识到错误,或者内心虽然认识到错误,但处罚过于严厉而缺少善意,这个强迫“认错”的过程就会成为一次屈辱事件,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侮辱!
本文为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请与作者联系获得授权。
时光有限,不妨偶尔读点精华
伸手摘星,至少不会两手泥污
我在阳台,所思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