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境的真假鉴别
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又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赠群臣以铜镜,以示圣恩。后来这习俗更流传到民间。至于上贡品如「江心镜」、「方丈镜」等亦有这种用途。
镜铜加铅有时不宜过多,一是锡青铜加铅,硬度也要下降,加铅过多,镜面研磨时就容易留下道痕。二是铅色灰黑,会影响铜镜研磨面的颜色。三是铅青铜体积收缩较大,难以铸得精致的镜背图纹。四是铅刻降低铜合金耐腐蚀的能力。在考古发掘中,部分宋镜常有歪扭变形、断口成灰褐色、棕褐色、花纹粗糙、腐蚀较剧烈的现象,与其锡低铅高的配比有着密切关系。
磨镜所需的材料, 铅、锡、汞等等并不是寻常之物, 但却是道教炼丹法中最基本的原料。于是占有了原料的炼丹方士们, 逐渐进入了磨镜的市场。比如大约成书于南北朝的《上清明鉴要经》就记载:“昔有摩镜道士, 游 行民间, 赁为百姓摩镜, 镜无大小, 财费六七钱耳。不以他物摩也, 唯以药涂面拭之, 而镜光明不常有。”
与青铜礼器相比,铜镜仿制品的鉴定要简单得多,因为仿制铜镜的品种有限,如宋代主要仿制唐晚期的花鸟镜、双凤镜、端花镜、八卦镜,仿制汉镜则以汉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画像镜为题材。金代仿制唐海兽葡萄镜、鸾凤葡萄镜以及东汉人物画像镜。元代主要仿汉连弧纹镜、“家常贵富”镜。明清时代仿汉日光镜、连弧纹镜画像镜等等。
关于铸镜用锡的目的,在古人看来一是合金致白,二是合金致坚并易于磨拭。这既是古人铸镜配锡的目的,同样也反映了人们对铸镜合金性能的基本要求。这认识与现代技术原理是相符的。我们知道,锡与铜能形成置换固溶体和多种电子化合物,含锡量较低时,合金主要以单相α固溶体形式存在,其质较软、颜色赤黄。含锡量达5%-7%时,合金中开始析出一种以电子化合物为基的固溶体,即δ相,其质硬而且脆,颜色青灰;当合金含锡量达18%至26%时,δ相数量可达60%至80%,此时适合研磨而颜色较白,强度、硬度亦较高。色白,就宜于映像;硬度高,研磨时就不易留下道痕,易于致平致光。大部分战国汉唐镜的含锡量均处于18%至26%,这就是一种较好的成分选择。
在中国的古代,家中有铜镜的多为皇 室权贵,秦汉时期,铜都不得进入寻常人家,玩收藏铜镜的只能是皇 室。从宋代 开始,铜镜日益成为寻常百姓的常生活用品。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古铜镜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品,一直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同时古人按照“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还会用铜镜作为明器,也就是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