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实体店,你们最不希望它倒闭?|江河·早茶夜读572

572|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哪家实体店,你们最不希望它倒闭?

文/ 江河

25岁,文学研究生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彭江河,本月的主题书是《建筑的永恒之道》。当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在作者尚未举出相关建筑的例子之前,我曾一度忘记了标题中的“建筑”,而把它当成某种“永恒之道”来读,我想这既是我这个建筑小白第一次的阅读感受,也是作者试图建构出的氛围——正因为建筑/公共空间的功能与人的行为、气质相互塑造,所以建筑之道,即是人的主体建设之道,也就是书里提到的“无名特质”。

作者说“无名特质”既保证了建筑的生命力和美丽,也激发着人的创造力,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抵达一种微妙的自由,而在书中,接近“无名特质”意旨的途径不是瑜伽冥想,也不是佛教正念,而是“必须建立一种有活力的模式语言作为大门”,“无名特质”的名称正显露出作者本人无法也无意将这一词汇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语词中的意图。于是作者开启了一段十分有趣的语言跋涉,他运用“生气”、“完整”、“舒适”、“自由”、“准确”、“永恒”等概念试图接近和界定“无名特质”,并一步步用各个概念的“弱点”进行修正:是有生气的,但不是物理性的;是完整的,但不是封闭的;是舒适的,但不是虚荣和乏味的;是自由的,但不是缺乏外部根基的;是准确的,但不是固定的……只有跟亚历山大一同走下来,我们才能体会到语言的天真和狡猾,值得我们一再为它们付出游戏和智力的心血。

然而,并不是每个时代都能建设出属于自己的模式语言,也就无法接近充满力学美学的“无名特质”,因此作者批判性地指出:

“在我们的时代,语言已经瘫痪了。因为它们不再被共同使用,使之深入的过程也便瓦解了;因而事实上,我们的时代,任何人不可能使建筑充满生气。”

不是建筑抛弃了我们,而是语言的失落把我们推向了隔膜、死寂的深渊,当词与物不再能互相指认,当隐喻和符号都丧失了弹性的边缘,当语言的血肉被压榨成了干瘪空洞的外壳,当共识的语言系统只剩下攻击和消耗时,人类才是被自己流放了,词语的隔膜让每个人成为了生活的陌路人。记得加缪说过,只有当生活被词语命名时,人才能感到安定,但安定的另一面是单一化和绝对化的思维陷阱,如此我们便会再次陷入了话语滑落的悖谬里。

这一路径有点类似于作者开头界定“无名特质”的演绎过程,但作者并没有让“无名特质”或模式语言陷入一种神秘化的境地。作者认为“无名特质”是一种最基本又是最普通的模式语言,而非某种抽象的语言,也不是勾三股四弦五,或牛顿第一定律,“这些特质不能建造,只能间接地由人们日常活动来产生,正如一朵花不能制造,而只能从种子中产生一样”,因此在作者笔下,如何谈论模式语言,和我们如何讲述生活,有时是异曲同工的事情:

“当我向人讲述这一特质时,我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英国乡村花园的一个角落,那里有棵桃树靠着墙生长着。”

“我曾经看过一个日本村庄的简易鱼池,它也许就是永恒的。”

这两个例子提醒了我,想要回答我们该如何为笔下的方块字赋予意义,为世界留下人的痕迹这种问题时,也许可以像项飚老师说的那样,从叙写“附近”开始。疫情期间,曾看到有博主@孙孙骆驼 提问,“这场浩劫如果真的这样持续下去,实体店里你们最不希望哪家倒闭啊?”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废弃马戏团 写的是,“马路对门的火锅店,小区后面巷子里的烧烤摊……没了我真不知道以后下晚班11点多回来能去哪坐一会儿,喝杯酒,跟不熟悉的人聊两句……那是我一天最轻松的时候了”,我先是觉得提问和回答的人都很有趣,而后又感到一阵唏嘘,大概是他三言两句写出的人间烟火,道出了我们内心渴求的寂寞和温暖吧。

今晚二条

书贩之死

账收不回来,他服毒自杀了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附近”在何处永恒?| 话说利索了,理想的精神栖息地还会远吗?| 人人都爱菜市场| 三座博物馆,带你认识北京城| 说说我家门前的日常公共空间是如何消逝的| 打开“无名特质”的一把钥匙|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