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炽热,越脆弱 | 江河·早茶夜读389

389丨灭亡

江河金句

杜大心自始至终都像一个社会中的流浪者

兀自活在自己的精神想象中


越炽热,越脆弱

文/ 江河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彭江河。这周我们开始进入巴金专题。

1927年,23岁的巴金正在巴黎留学,在苦闷的心情下,他创作了他的处女座小说《灭亡》,顾名思义,小说的男主人公杜大心最后的结局就是一个死。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北洋军阀时期的上海,举目四望,众生皆苦,而大学生杜大心是一个自我燃烧式的、自我毁灭式的社会主义革命者,满心的革命理想是拿自己的牺牲换取大众的解放,对此他有着宿命般的坚定:

平常留恋着生的人,一想到死便不免有畏惧、悲哀和留恋。但杜大心却不是这样。他把死当作自己底义务,想拿死来安息他一生的长久不息的苦斗,因此他一旦知道死就在目前了,自己快要到了永久的安息地,心里也就很坦然了。他反而觉得快乐,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条路可以终止他底一生的痛苦了。所以他又安静地睡去。

小说的最后,杜大心为了给工友报仇,在袭击了戒严司令后,用最后一颗子弹杀死了自己。戒严司令并没有死,而且还从商会会长那儿捞了二十万军饷,“他底几个姨太太也添了不少的首饰。然而杜大心底头却逐渐化成臭水,从电杆上的竹笼中滴下来,使行人掩鼻了”。之后受杜大心感染而发起的工人运动当属光明的尾巴,是作者的好心却不是他的重心。伴随着杜大心生命陨落的不仅是革命的理想,更是杜大心本人对生的憎恶和幻灭,最炽热的是他,最脆弱的也是他。

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那么决绝地放自己去死呢?杜大心是孤立无援的——

他虽然一心解放大众,还为此辍学,但大众不仅不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也不懂共党何为,把共党和长毛混在一起,看杀头依然是传统的娱乐保留项目;而社会主义革命团体内部也存在势力的分裂,劣币驱逐良币,杜大心的位置也很边缘。偶然的,一位在读女学生让他动了心,是他爱的天使女孩儿,在他终于跨过了“资产阶级的女儿”这一心理障碍后,他发现天使女孩儿一心想用爱来感化拯救社会,而老杜已不再相信爱的虚假和无力,只想用憎恶的仇恨去复仇去灭亡,相比工友死亡的刺激和他自身宿命论的诱惑,爱最终不能说服他……难道政见不同的人不可以在一起吗?……可以看到,大众、团体内部、天使女孩儿,在杜大心稀薄的关系网络中,无一能给他提供强有力的支援,杜大心自始至终都像一个社会中的流浪者,兀自活在自己的精神想象中。

一个人可以一直孤立无援地流浪吗,个人主义有能量保障我们基本的安全和幸福吗,这是杜大心这一精神样本为我们提出的问题。后现代生活把人分离得更加原子化,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寻找群体的归属感依然是基本的情感渴求,组织的温情余晖曾经照耀在《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里。但反过来说,组织的温情与组织的压力往往相伴而生,刘瑜也曾疑惑过,“我们有没有可能得到‘他人’天堂的那个部分而退还他们‘地狱’的那个部分呢?

本周主题书

2019.9.02~2019.9.08

「灭亡」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下期主题

丁玲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