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是修炼文化

珍  ·  眞  ·  臻

潇湘水云 音乐: 龚一 - 国乐启蒙之五:贞——潇湘水云

 

深     思

中国古代文化是

儒释道精神蕴涵其中

有高深的智慧和内涵

云水潇湘 音乐: 李志辉 - 李志辉作品精选集

天人感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构成宇宙万事万物。

世间任何事物,在宇宙空间中都有相对应的物质。

五行在天上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人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发生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

古代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的。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敬天知命,重德行善,方能平安吉祥。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乐论篇》)。

人与自然融合相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世界是全息的。

是联结天界和凡间的桥梁。人类纯正的文化艺术,是上界精神的形式体现。没有佛道神的牵引,缺乏与上界沟通,没有从上到下的贯通的精神,就不能表达更高更深的内涵。被低灵烂鬼附体,作品魅惑邪气,害人不浅。

恭敬,端正,心平气和,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来,心无旁骛,不疾不徐,泰然自若,全身的精气神是调和的,和宇宙中的太和之气相通。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这和修炼何其相似。

中国古代文化是修炼文化,以古代文人的琴棋书画来说,是闲情逸致,更是修身养性,造诣深者可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中国古代推崇正音雅乐,以'清幽平淡'为上,不以繁声热闹为趋。琴瑟、箫笛、胡琴,都音色柔和,恬淡而音韵绵长。如此幽婉清雅的音乐背后是丰厚的文化底蕴。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的'教化',推崇中和之美,平稳节制、含蓄淡雅,排斥媚惑喧闹的溺音淫乐。道家倡导自然、清静、无为、柔弱、和谐。

老子说:'大音希声,' 正声应'简静',静才会有空灵渺远的空间感,与万物合一的心灵体验。

庄子提出'平易恬淡'为人生理想。'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文人逸士,以琴会友,觅知音,不竞不求,不炫技,不卖弄,远离名利纷扰,清修自娱。对琴艺的体悟之深,要求之高,令人叹服。

'身手皆静方能与妙道相融,与神灵相通。'

'故清者,大雅之原本。……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必以贞静宏远为度……从容婉转。'

'神闲气静,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

'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专精注神,感动鬼神。'

这简直是修炼的境界。

'古松流水间,唯闻棋声' ,'闲敲棋子落灯花',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古人弈棋的乐趣可见一斑。闲暇时,下棋交友,益智增慧。

下棋讲究棋品。弈棋情状种种,往往表现出棋手的性格修养。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围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 梁武帝善弈棋,著书写的多是经验之谈。'若局势已胜,不宜过轻,祸起于所忽,功坠于垂成。'

棋盘虽小,却玄妙多变,见仁见智。如:天地阴阳,王政、兵法韬略等等。棋局如战场,黑白双方运兵布阵,攻占御守,斗智比勇。东汉文士应玚说:'博弈之道,贵乎严谨。' 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细谋。

历史上,儒释道代表人物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等,都对围棋颂扬备至,认为从中收益匪浅。

书法是中国古代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习书法能调神修心、健康长寿。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大都是寿星,唐代写《九成宫》的欧阳询,活了85岁;写《夫子庙堂碑》的虞世南,活了89岁。当代书法家上海的苏局仙、北京的孙墨佛都年逾百岁。

唐太宗在《论笔诀》中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欧阳询也讲练书法时要'澄神定虑,端己正容。'必须排除杂念、荣辱皆忘、全神贯注,达到入静专一的状态。

然后,意在笔先,灵活自如地运动手、腕、肘、臂,调动全身的气力,通过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点、横、竖、撇、捺和字里行间的布局之中,即所谓'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 ,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力充沛,这又与气功不谋而合。

周星莲《临池管见》指出:'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躁俱平。'故'正书居静以治动,'说明练楷书能养气安神,消除烦躁。而隶书因其书法沉稳秀拔,如林泉般清幽爽神,使头痛、失眠的人气血平和,情志自调。书法家长寿的原因就在此中吧。

虽然字的造形是在纸上,但它的神情意趣,却在纸墨之外,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自有相契合之处。诚如老子的'道法自然'。释家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春秋。'天文地文人文,象中有道。

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书法家悬腕运笔,掌虚指实,快而不急,慢而不滞。捕捉到'鸾舞'之姿,'龙腾'之态,可达浑然忘我的天人合一状态。

古代书论普遍关注品德与书法的关系,即有'书如其人'之说。

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写道:

'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 重视培养书法人才, 发掘整理了魏晋遗墨, 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太宗在书论上也有独特见解,强调书的'筋骨'和'神气',还主张书法要有'冲和之气'。'中则正。正者, 冲和之谓也。' '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

太宗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 书写了不朽佳作《温泉铭》。遒劲雄健,雍容和雅,朗润俊逸,通篇洋溢出一种英武豪放又圣明高超的气概。

文人画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象征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纯正敦厚的君子之风,清高坚贞的人格精神。

文人画注重气韵和笔情墨趣,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画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 以逸品为至高境界,超越一般的艺术水准,进入更高的审美创造天地,飘逸出尘。看似平淡天真,却格高无与伦比。简洁生动,得之自然,无可仿效。

唐代大诗人王维被尊为山水画之祖。他长于写景画景,清新明朗、淡雅脱俗的静中之美,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的审美愉悦。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据《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宋代词人秦观曾患肠胃病,屡治不愈。一日,朋友送他一幅王维画的《辋川图》。每当看到这幅山清水秀的画卷时,就仿佛进入了那迷人的画境,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肠胃不适的症状一扫而光。经过几日的'画中游' ,秦观的病竟逐渐好起来了。

王维辞官,归隐田园。吃斋奉佛,焚香诵经,弹琴赋诗,泛舟歌咏,书画传神,禅意盎然。高深的佛教造诣和丰富的文化修养融于笔墨,纯净的能量、清凉的气息从画中缓缓散发出来,令人赏心悦目,精神舒畅,对健康颇有助益,这是药力所不能及的。

'元四家' 之首黄公望也是个修道之人,他经历坎坷,少年早慧,才华出众,因与权贵不合,后被连累入狱,50岁才自由。他打坐修炼,画风也变得空灵超逸,苍莽沉雄。他云游七年,深得山水之韵。年近八旬,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成就很高, 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影响后世甚远。明代董其昌称,见此画便有'心脾俱畅'之感。

在诸多顶极文人画家中不乏修炼人,最突出的是清初'四画僧',画法特点清静淡泊,而又各具特色。四僧中以八大山人、石涛影响较大。

一幅好画,能让人杂念顿消,洗尘净心,渐入佳境。可见书画家的人品、才艺、修炼的功力非同寻常,古代书画专著所讲的'定神' 、'通神'、 '神品' 、 '逸品'就是这个道理。

通天地而合神明

古人认为,宇宙在本质上是一个气的宇宙。元气流动,无所不在,聚则为物,散则为气。山川草木,清风白云,万事万物,不过是元气的不同表现。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安静不妄动,不耗不损。善养浩然正气、清气即是福气。所以古代的养生学、中医、气功都特别发达。

道家讲修命成仙,炼丹,还精补脑。佛家讲空,打坐禅定。儒家认为静能虑,静坐益智。宋朝欧阳修、苏东坡、陆游等都很推崇静坐。陆游词云:'心如潭水静如风,一坐数千息。'

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半神文化。在儒释道修炼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徜徉山林,慕仙求道,修身养性,自觉不自觉地处于修炼状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自古以来,文人志士对道的景仰和追寻,从未间断。早在东晋的王羲之就提出'书之意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清王昱曰:'元气磅礴,超凡入化,神生画外者为上乘。'

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中悟道,作品的好坏不仅仅是技巧的高低,还包括作者的阅历、人生情怀,特别是与品格相关。

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更重要的是天地人的对应协调,与神合灵,与道合妙,通天地而合神明。

正因如此,古代文人有着不媚权、不从俗的优良传统。甚至抛弃仕途厚禄,像陶渊明那样隐居起来。这种凛然傲骨,从思想人格到艺术上的自由独立,保证了艺术作品的质量。

唐诗的性灵神韵,有着和天地自然的联结,天籁之声,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音乐性,意象优美。李白崇道,杜甫尊儒,王维信佛。不同的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苏东坡贬官黄洲之际,仍沉浸于书画中,做精神的逍遥游。他的官是越做越小,文学造诣却越来越高。诗词、书画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道、禅的气息弥漾其间,于稳健而流丽中,寄寓着一种超然物外、与天地同化的情趣。

曹雪芹才华盖世,但他宁可卖画维生,也不愿到皇宫当御用文人。在困苦潦倒中,他潜心创作了千古名著《红楼梦》。

艺术作品也有它的命,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精气神。题材内容是作品的身体精力,水平技巧是作品的气质风格,内涵思想的升华则是作品的神韵。

内容朴实,技艺精湛,超拔于世俗之上的境界,与神相通的韵味,通天地而合神明,才是优秀艺术作品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所在吧。

(向上滑动可看)

满满压!箱!底 好文,请查收

(0)

相关推荐

  • 【文化中国】聚焦当代艺术名家——张艳军

    怀素书法惊艳大唐,文人墨客尚书太守皆以诗词而誉怀素书法,集以成文就有了自叙帖的千古流传.当代亦有书法贤才,其书法功夫同样赢来八方盛赞,文化界名家杨建国.申士海.项光来等人,在观赏张艳军先生的书法之后, ...

  • 中国古代小说观的文化解读

    文: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6.29.存 文体本无高低贵贱之分,然而据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记载,钱惟演自称"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小说低微的文化地位由 ...

  • 中国古代的宫廷插花文化

    中国第一家专业花艺院校,全国教育十大 职业院校,全国通用花卉园艺师资质证书 我国古代插花,曾经有过昌盛发达时期和卓越灿烂的成就期,至今在世界插花艺苑中仍具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宫廷插花更为讲究,不仅有时令 ...

  • 中国古代的清明祭祀文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绵绵的春雨滋润了大地,同样勾起人们心中对先人思绪.每年的清明都是中国人祭祀先祖的日子,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 祭 ...

  • 古籍“守护人”和“传承人”继承发扬中国古代的优良传统文化

    提到古籍,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浩瀚如烟.高冷艰涩的史书?还是尘封在图书馆.博物馆里泛黄的旧卷.有些人觉得古籍是晦涩难懂的.其实,古籍就是古代的书.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古籍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文 ...

  • 中国古代的金鱼饲养文化

    古时多有文人把养鱼当成调剂身心的趣事,于是便在自己家里挖上个鱼池,养起了宠物鱼.清人赵学敏在<纲目拾遗>中说:"金鱼自宋南渡始有."那时候为了满足人们的欣赏趣味,有人专 ...

  •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修炼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是修炼文化 恭敬,端正,心平气和,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来,心无旁骛,不疾不徐,泰然自若,全身的精气神是调和的,和宇宙中的太和之气相通.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这和修炼何其相似?!一直觉得中国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五 天文历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 ...

  • 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导致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文化相异

    读钱穆<中国文化导论>,受益匪浅.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文化较之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在文化产生的背景上,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埃及 ...

  • 以意相石——管窥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由“形”向“意”的心路历程

    清初郑板桥曾在石画上题过一段文字,其中点到了米芾和苏东坡两位赏石大家的赏石观. "米元章(米芾)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苏轼)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