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NO.27 我的A计划、B计划和Z计划(下)

咨询课题和学生竞赛做多了以后,我又有了新的B计划,就是创业。当时大概是2012年左右,我认识了一些互联网领域的大佬,也认识了很多各种层次的互联网从业人员,感觉互联网的确是风口。举个例子,我带过的一组学生创业项目,自我评价是中上水平而已,突然有土豪愿意砸几百万来做。类似的,还有很多我根本看不上眼的项目,都有人愿意砸钱。当时的情况就是全民搞互联网,浙江很多土豪老板都挥舞着支票,组建各种山炮互联网团队,搞各种千奇百怪的项目,号称自己就是下一个马云。一开始我还琢磨着他们是不是真的那么屌,但当接触过十几个山寨马云后,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丝毫不懂技术也不懂互联网,以为马云就是中了一张超级大的彩票。山寨马云能干,为何我不能干?有这种想法的人可不止我一个,大家一拍即可,很快就组了一个四人团队。这个团队现在看起来还挺豪华的,三个人是复旦、交大、浙大的博士和硕士,一个是世界500强公司的资深销售经理。其中技术总监在2011年就是阿里的P7,如果一直待在阿里现在至少也是P8了。后来我们项目散伙,这哥么直接就去了一家估值20亿的公司当CTO。总之我们这个草台班子还真是浪费人才啊。这么豪华的团队,肯定会有人投资啊。虽然不像马云那样一下拿到几千万美元,也通过各种渠道拿到了几百万。作为代价,我们也拿出了几乎所有的私房钱投入到项目中去。这个B计划很快就变成了A计划。因为无论是投资人还是项目的实际运行都不允许我们把这个项目当成一种兼职。长话短说,虽然一度看起来这个项目非常有前途,但我们在把所有的创业坑踩了一遍以后,最终还是散伙了。所以这是一次失败的AB切换,我亏光了私房钱,增重20斤。比这两者更加贵重的是两年属于青春尾巴的时间。当然收获也同样巨大,就是硬着头皮把经营一家公司的坑都踩了一遍,为了融资和几十位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深入接触过。对于资本和市场有了真正的理解。失败了之后自然只能放弃,这次我切回了Z计划,就是安心当一名普通的老师。……后面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2014年我有了一个新的B计划,就是回到股市,后来发展为新的A计划。2016年有了一个更新的B计划,就是每天给你们写公众号。目前我的ABZ计划仍然是,A计划投资、B计划写公众号和知识星球、Z计划教书。这个配置可能会持续5年以上,然后再考虑切换。我希望到时候能把教书成为我的A计划,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来培养学生上。最后归纳一下,ABZ计划本质也是一种资产配置,配置的是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资产——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每个人配置的方式不太一样。我是先给自己配置了一个Z计划,相当于给人生做一个保底,然后再去做A计划和B计划。类似于把自己的大部分钱买了债券,剩下的再去炒股。优点是很稳,缺点是爆发力不行,会错过很多机会。大部分人则是A计划到底,没有B计划,攒点钱当储蓄就算是Z计划了。这就相当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钱拿出去炒股票,赚了就取一部分出来存到余额宝里面。如果选的职业恰好是金融、医生、教师、公务员、国企这种越老越吃香的,相当于价值投资了也没啥问题。其他就需要上下生命周期理论了。行业、企业、个人都有周期,都分为初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行业、企业、个人三个里面只要有一个处于明显的成长阶段,就值得全仓赌一把A计划。举例来说,十几年前,IT和互联网行业整体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这个时候你在任何一家公司干都有前途,跳槽也很容易,这是行业上升给你带来的机会。行业整体成熟后,仍然会有一些公司在细分领域做的很好,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比方说这几年的今日头条、拼多多等。在公司的上升期,肯定也要all in啊。即便行业、公司都已经进入成熟期,也必须考虑个人的成长周期。仍以IT和互联网行业为例,目前已经进入成熟期,但对30岁甚至35岁以前的年轻人还是很友好,有可能迅速攀升到高薪。也就是说,对个人来说30甚至35岁以前都属于高速成长期。所以在30岁以前显然应该all in A计划可以拿阿里的P7做一个标杆,也就是年入50-70万的水平。如果能在30或35岁之前拿到这个待遇,一年赚别人几年的钱,赚上10年再说。你们要知道,大部分人即便在一二线城市也就是10-20万的年薪收入,这些钱够他们赚一辈子了。如果符合以上定义,除非有强烈的兴趣或者机会驱动,B计划等35岁以后再说比较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