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差
参差--中国书法理论的重要范畴。指书法艺术整体之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一种有秩序的变化组合关系。即是事物不齐之齐、乱中见整的感情状态,体现在结构上,要求错落有致、和谐统一之美。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的统一:(1)多种审美构成因素-—形态及大小、徐疾、张弛等错综交错。(2)在错综、对比、映衬中获得和谐统一。形态虽大小相异,高卑各别,但气脉流贯相得益彰。节奏虽动静悬殊,张弛不一,但似断实连,首尾一体。如果没有多样性的呈现、变化,即会陷人单调;如果能辩证统一,又会繁杂纷散。结构参差变化与宇宙、人生的内在机制恰好是相对应,是艺术结构法则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念上的鲜明反映。晋代杨泉《草书赋》云:“书纵竦而植立,衡平体而均施。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剪而齐整,或上下而参差。”唐代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云:“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鱗羽参差之状。”所谓“参差”即点画编次有开合、伸缩之变化,结字安排有大小、长短、宽窄、奇正、疏密之变化,勿令平齐,方合自然之趣。清代王澍《论书剩语》云:“结字须令整齐中有参差,方免字如算子之病。逐字排比,千体一同,便不是书。”清代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云:“有从无笔墨处求之者,曰意、曰气、曰神、曰布白;从有笔墨处求之者曰牵丝、日转运、曰仰覆;向背、疏密、长短、徐疾、轻重、参差中见整齐,此结体法矣。”于参差中见整齐,不独见于字法,亦见于章法。即使是行伍齐整、格法规矩之楷书,亦宜于齐整之中见大小、长短、疏密、阔窄、斜正,各尽字之姿态,方合自然之趣。至如行草,纵横欹侧,矫变异常,则不可以一字之重心为重心,以一行之重心为重心,而当以一篇之重心为重心,此亦参差中见整齐。清代蒋骥《续书法论·章法》云:“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此强调作书要体现出字势相承、笔意相顾,字体虽大小悬殊,长短参差不齐,但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气章法宜有大小、长短、开合、伸缩之变化,虽相径庭,而顾答之间,气脉相贯,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