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幕人 娄炳成

有舞台就有观众,有演出就有拉幕人。演员有接受欣赏的感受,观众有审视演员的感受,不被人注意的拉幕人,虽然干的是孤独单调的工作,但也有属于自己的感受;只是许多的拉幕人不会写作,无法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别人知晓。演员置身于舞台,更多的感受来自于观众的掌声、喝彩声,或者是哄笑唏嘘声;观众的感受,来自于对演员长相、表演技能、剧情跌宕、音乐悦耳等综合欣赏;而默默无闻的拉幕人的感受,却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包含了演员、观众所无法感受到的更多的内容。拉幕人的视角有时是面状的广角镜,有时是点状的特写镜头;在他眼里,整个戏园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戏园里所有的人和物都是人生大舞台的组成部分,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情景剧。

公元一九七六年十月,我结束了两年零八个月的知青插队生活,被分配到康县文工队工作。当我问及为何要分配我到文工队时,负责报到的人说他们调查过,我会写剧本,所以如此分配。就这样,我成了编剧。编剧是最闲的人,因为不可能每天都爬在桌子上写剧本,我只写了一个五场话剧,就演了好长时间。后来,我耐不住寂寞,就要求拉幕。两年后,恢复上演传统戏剧了,文工队解散,招了一批秦腔演员,成立了新的剧团。同事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纷纷调离,只有我暂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去处,就还待在剧团,失去了用武之地,但又不能白拿工资,便继续拉幕。因此,我成了这个秦腔剧团唯一有一定写作能力的拉幕人。

以往,或在学校,或在插队锻炼的农村里,我都是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成员之一,参加过许多的演出,但从来没有拉过幕,不知道拉幕的感受。彼时,这个秦腔剧团除了在县城演出,还在本县和外县的乡镇物资交流大会、庙会、年节等场所演出。我以专职拉幕人的身份,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两年,大约为上千场演出提供了服务。演员们都说,我拉幕拉得特别好,严格按照剧情的需要,轻重缓急把握得恰到好处。我在心里暗暗叫苦:编剧拉幕,大材小用,能拉不好吗?我过去不喜欢听秦腔,古时候都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我也就把秦腔当作虎狼之声。没想到,拉了两年幕,灌多了耳音,竟然觉得秦腔很美。

我原来所在的文工队,都是无偿演出,而这个秦腔剧团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兴起,恢复了固有的售票演出。刚开始,在县城演出一张戏票三毛钱;在农村演出则是包场制,管吃管住每演出一场本戏二百元。那时间,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即便是县城居民也不例外。因此,就有熟人、朋友托我给他们买票,售票窗口是可以买到的,但运气不好的,常常买到的票不是偏左偏右,就是太靠前或太靠后,凡托我买的票,都在中间五排以后十排以前的,观看演出时十分舒服。我很乐意干这种事,觉得自己并不只是一个无法抛头露面的拉幕人。

演出的时候,我的固定位置在舞台的左侧,面对着舞台右侧的乐队(舞台功能不全,没有乐池;在乡下演出,大多是临时搭建的舞台,就更不讲究了),右侧人多很拥挤,而左侧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人,以及我所坐的板凳,另外就是大幕、二幕的四根拉绳了。有的本戏其中的场次较长,我就将拉绳拴起来,点燃一支香烟,一边默默地吸烟,一边随意地或观看舞台上的演出,或观看舞台下面的观众;偶尔看到观众席上有男女私下做出不雅动作,就会偷偷地发笑。虽然面前的世界很精彩,但我从来没有忘乎所以,耽误了拉幕的本职工作。

现在,这个秦腔剧团只有团长和我两个原文工队的“老人”了,其他的成员大部分是从陕西招收来的,少部分是本地区的,最大年龄的一个七十余岁,最小年龄的两个十四五岁。那个老的演老生,两个小的是女孩,演铡美案里秦香莲的一双儿女。剧团集体办大灶,古稀老人每顿饭都是两个馒头,舀一碗免费的高汤泡着吃,他这样节衣缩食,是为了攒钱给小儿子娶媳妇——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便是这样清贫的生活水准,老人在舞台上依然表演得干净利索、生龙活虎,足见其基本功的扎实。那时我二十岁刚出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尽管月薪三十几元,有时候也会给这位老人买一包香烟、打一份炒菜。

于是,就同这位老人很友好。演员们都说,我拉幕拉得特别好,就是这位老人告诉我的。有一次,老人的戏演完了,就来到我拉幕的舞台左侧,与我闲聊。他对我说:“我唱了六十年的戏了,你是我见到的拉幕拉得最好的人,你这么年轻,钻戏钻得这样深,不简单!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大家都这么说。”我就对他很感激,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演员们的肯定,那观众自然也是满意的。——这就是拉幕人的价值,看似可有可无,只要有点力气就可以为之,但其中还是很有学问、需要悟性的,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干好的。

县上的主要领导也会抽时间来观看演出,记得有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县上的主要领导还在宣传部长的陪同下,登上舞台,看望全体演职人员,并询问大家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交通工具问题,下乡演出极不方便。后来,在这位领导的关怀下,县上拿钱,给剧团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虽然载重量不大,但还是可以拉一些服装箱子、乐器、道具,给演职人员减轻了负担;尤其是在乡村简易公路上行驶,比汽车方便管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康县县城居民们的穿着,从戏园的观众席上就可见一斑,都是清一色的军便服;到了后期,年轻人就有了喇叭裤,女人们的穿着也花哨了起来。穿军便服的时候,男女观众都是正襟危坐、表情严肃;到了穿喇叭裤、花哨起来后,观众席上就有了青年恋人的窃窃私语,偶尔还会做一些亲昵的小动作。再后来,观众席上逐渐出现老龄化的现象,老年人居多,中年人也不少,年轻人却越来越稀有了。——这时候,三羊牌收录机开始出现;等到黑白电视机出现之后,年轻人就不再光顾戏园了,观众席上也不再爆满,传统秦腔戏剧演出开始出现危机,票房收入逐渐下跌。

记得某次彩排,宣传部、文教局的领导莅临观看。锣鼓家什忙个不停,敲京锣的小伙子,忽觉小腹有个屁直往外拱,边敲锣边寻思,欲借收锣之最后一响同时将屁放出,以作掩盖。不料未得同步,屁声比锣声慢了一拍。台下一位领导立即叫停,厉声责问敲京锣的小伙子:“你为什么要多敲一声!”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令敲京锣的小伙子尴尬不已。还有一位司胡(拉板胡的人),是个老同志,样样皆好,唯嗜酒如命。某日排练前大醉,匆匆赶往排练场,醉意朦胧中竟将弦调定得比平常高出许多,致使演员连唱三次都卡了壳,便对司胡道:“你是咋搞的,把弦调定得太高,诚心让老子唱不出来出丑是吗?”司胡闻之来气,大吼:“你是谁的老子?看我揍不死你小子!”一时二人大打出手。后来专为此事开了会,团长要求严禁“戏子作风”,大家都要做新时期的人民艺术家。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先开始的,随着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深入,农民从原来的农业体制中得以解放,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日益高涨,秦腔剧团就将演出市场倾斜到广大农村。那时间,许多农村还不通电,一般来说,白天演两到三场,晚上点燃汽灯,只演一场。农民不再被土地束缚,不再雷打不动的集体天天出工,时间基本上可以自由支配了,整个腊月、正月,都沉浸在看戏娱乐的喜庆气氛当中。——这里成了传统秦腔戏剧演出的最后一块阵地,也成了传统秦腔戏剧衰落前回光返照的晚霞灿烂之处。

一时间,由整村集体包场,发展到了村民联户、甚至家庭单独包场,凡有红白喜事,或者给老人祝寿、庆贺孩子满月、新房落成等大事,都要请秦腔剧团来专场演出,当然,观众依然是全体村民,以及邻村的人们。我们也改变了以往宿睡临时帐篷的情况,被村民们邀请到家里睡热炕。当红演员常常被几家哄抢,我这个拉幕人没人抢要,往往是最后落单,被农户勉强收留。记得有一次去的是一个孤寡老妇人家里居住,老人给我准备了丰盛的夜宵,其中有我最喜欢吃的腊肉,但我却一口也吃不下去。老人摸了我的额头,说我伤风了,就将我的十个手指头用麻线缠住,再用针刺破指头蛋放出黑血,蒙上两床棉被,发了大汗,第二天一早就恢复如常了,美美地吃了昨晚剩下的夜宵。

在县城大礼堂演出的时候,有一个女人,肥胖,上嘴皮泛起,肤色黧黑,我心里管她叫“丑婆娘”,她多次光顾我拉幕的舞台左侧,有时见我站着,就不客气地坐在我的板凳上,递给我一支香烟,自己也叼上香烟,与我同时吸烟。我问她是咋样来到台上的,她故作神秘不回答。后来告诉我,她的男人在外边有女人,她很恼火,说她也要找个男人报复自己的丈夫,几次邀请我演出结束后去她家里。我很震惊,心想,剧团里美女如云,我尚且洁身自好,你一个“丑婆娘”竟然不知天高地厚,来勾搭我这个处男,简直是癞蛤蟆相吃天鹅肉!就不再理睬她。再后来,就不见她来舞台左侧光顾我了。

进入八十年代初,老团长调任文化馆长,对我这个唯一的“老部下”说:“让你拉幕可惜了,你来文化馆搞专职创作吧。”正是我的心上想。可是,文化馆长官微言轻,我去他那里干了一年,人事关系依然在剧团。宣传部长得知我的情况后,就提出将我调到他那里,三天后就发文调离了。此时,对剧团进行改革,实行团长承包制。我因为拉幕的缘故,同剧团有了很深的感情,就向组织上提出,让我去承包剧团。组织上出于其他考虑,未能让我如愿。我这才真正意识到,我永远离开了剧团,离开了文艺演出单位,离开了我曾经拉了四年幕的舞台。

九十年代初,我成了地区文化处艺术科科长,分管地区电影公司和地区五一秦剧团。但我很少去电影公司,倒是常常去剧团,演出时,就同拉幕人坐在一起,仔细地观看他拉幕,发现他有与剧情不够一致的拉幕动作,就会给予认真指导。拉幕人很惊奇,我就笑笑,不作解释。——这大概是我刚参加工作时的那段经历,所形成的拉幕人的情结吧?那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人生大舞台上的演员,有的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专长;有的只是跑跑龙套,即所谓的群众演员,但也不可或缺。有演出就有拉幕人,拉幕人也是社会、人生大舞台上的一个角色,虽不起眼,却也非常重要;做个拉幕人挺好,不仅是置身于舞台上的一个演员,更是一个特殊观众,可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社会、人生,增加丰富的阅历,调整和总结在社会、人生中的价值取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曾经拥有的四年拉幕人的工作经历,可谓难得的宝贵的人生体验,极其平凡,但收获多多。

(0)

相关推荐

  • 老马虎 ▏宛梆,幕后的故事

    宛梆,幕后的故事 马秀华 摄影/文 梆胡独奏,慢慢欣赏着,慢慢品读着     故事之一    老艺人弥留中,哼着宛梆曲儿.比划着动作,走了. 马林章扮演的知县 马林章,在内乡县衙做了20年的县太爷. ...

  • 银雀剧团的一场大戏丨触乐

    在游戏里演一出<罗密欧与朱丽叶>. 晚上8点半,位于薰衣草苗圃的银雀剧场中满是观众.穿着华丽的客人们头上戴着一致的头花,正坐在观众席上等待.大厅中流动着欢快的音乐. 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打破了 ...

  • 侯艳:离开戏曲舞台的日子(附精彩视频)

    侯艳 生于1974年 宁夏石嘴山市人 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宁夏秦腔剧院副院长 七岁开始先后学艺于 固原秦腔戏训班和宁夏艺校 毕业后分配到宁夏秦腔剧团 改制后合并组建宁夏秦腔剧院 代表作主要有 ...

  • 图说丨固原市秦剧团送戏下乡 偷得浮生半日闲

    30 . Jul 秦腔是秦地最具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在关中乡间行走,时时都能听到秦腔小调,或是总角顽童,或是耄耋老人:或是无意而歌,或是沉迷而咏.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毫无做作炫弄之意,逢年过节,最大的 ...

  • 孙小艳 | 看戏

    看戏 文/孙小艳 听说村里要演戏,还有省里的名角义演,消息一出,乡亲们可乐坏了,欣欣然奔走相告.亲朋好友受邀或闻讯齐聚一堂,说秦腔,话秋收,磕着瓜子唠家常,家里家外,热热闹闹,一时间,村里就多了好些洋 ...

  • 【渭风文澜】戏窝子/ 郭旭

    <戏窝子> 作者 / 郭旭 我们西阳坊村曾经是乾县最大的自然村,解放前就有一个小剧团,农闲时节都会在四郎爷庙对面的戏台上唱戏,奉神娱人,享受农家生活的快乐. 曾聘请过好几个秦腔名老艺人做导 ...

  • “诗人”乎?“屎人”乎? 娄炳成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段子:古时候,有个私塾老师于雨雪天作打油诗,摇头晃脑地吟道:"老天下雪不下雨,下在地上变成雨:早知雪会变成雨,不如当初就下雨."一学生接道:"老师吃饭不 ...

  • 品读朱泉雨先生《有的人》 娄炳成

    鼠年年末,著名诗人朱泉雨先生的收官之作<有的人>发布在微信朋友圈里,引起了我的注目.这首排列整齐的七言现代白话诗,以二十二行.二百五十四个字,集锦世相百态,话说天下大势,大有"指 ...

  • (新编秦腔剧) 秦 襄 公 编剧:娄炳成

    (秦襄公赢开是秦国的第一任国君,也是甘肃陇南的先秦著名历史人物之一,埋葬在陇南礼县大堡子山西犬丘陵园已经两千七百八十余年了.他在位仅有十二年,却为秦人立国崛起,春秋称霸,战国争雄,直至后来横扫六合.一 ...

  • 浅谈乡贤与乡贤文化 娄炳成

    曾有一度时间,随着乡贤的消失,"乡贤"这个名词也消失了,尽管笔者已经年逾花甲,但对这个名词也是很陌生的.直到当下,"乡贤文化"又被学界重新提起,受到了主流意识形 ...

  • 师夷之长以制夷 娄炳成

    首先申明,一.我对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直到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之前的那段历史,深感耻辱:二.我对日本战败以后,借助美帝狐假虎威,针对我国的许多敌对行为,表示强烈愤慨.三.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国主义者, ...

  • 山东大汉 娄炳成

    常听人说,山东的男人都是大汉 我是山东人,可我不是大汉 我五短身材,被喜欢高个子男士的女人 戏称为三等残废,由此我联想到 阎婆惜,那个北宋时期的市井女子 为什么不爱江湖上鼎鼎大名的及时雨宋江 有时候, ...

  • 大美康县有美酒 娄炳成

    地灵人杰之处必有美酒,陇南亦不例外.陇南有四家酒厂,金徽.红川历史悠久,誉满市内外:建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宕昌酒厂.果老酒厂,也都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占有着一定的市场份额.这里暂且不说这四家酒厂生产的美酒, ...

  • 又赞朱泉雨 娄炳成

    只要我敞开心扉,与伟大诗人 朱泉雨先生痛痛快快地喝一场酒 在他光彩照人的尊容面前 说出他的伟大之处,甚至是 五十年以后才会使用的 我给他盖棺论定别具一格的墓志铭 他的只有伟大诗人才会具有的抑郁症 顷刻 ...

  • 闲话与“东”相联系的词汇 娄炳成

    笔者在读书写作以及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听到与"东"相联系的词汇,譬如:东方.东宫.东床.东家.股东.房东.做东等等,就想搞清楚其来龙去脉.现整理汇总如下,与大家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