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为何要选择自杀?因为他不自杀,会使他失去一个帝国!

在整个秦国,或者说是整个战国时期吕不韦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然而他最终却选择了自杀,这一点着实让人有点看不懂。

于当时而言,秦王政并没有威迫或者说是暗地里给他下旨让他自杀,也仅仅只是将他发配到边缘地区的蜀地。只是这个时候的吕不韦也不知怎么了竟然选择了自杀,人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况且吕不韦原先就是一位商人,所以他所做的事情按照他的思维定式肯定会考虑这件事情的得失。

依照吕不韦的商业人上来讲,自己被秦王政发配蜀地其实就是自己的人生上的污点,是自己的一次赔本买卖。只不过相对来讲还没有到了赔的血本无归的地步,这样来讲也就是说吕不韦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作为一名资深商人,他明白生意上的事就如同兵家一样,胜败乃是常事。

这次失败了下一次也是可以想办法搬回来一局的,然而为何吕不韦承受不住这次失败呢?一定要用自杀的!

其实当一个人达到顶峰的时候,如果你让他从头来过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会崩溃,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在做生意失败后会寻短见的原因。吕不韦也是这样,自己被发配蜀地,秦王政给他的人生带来了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

吕不韦当年在嬴异人身上做的大买卖是一个奇迹,最终投资的成功也让吕不韦获得了应有的回报,吕布为成功的得到了秦国丞相的位子。

吕不韦的这次举动是在历史上都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次,换句话说就是吕不韦在下一个时间点进行同样的投资的话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别人也学不来他那一套。

吕不韦的自从自己投资开始便一直运营这件事,在当上丞相之后吕不韦又是一股骚操作,最终吕不韦变成了秦朝权力最大的人,甚至在一段时期是吕不韦在把持朝政,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巅峰的地步。

人到了一定的时候,所扮演的角色是他自己开始考虑不同的问题,现在的他不是考虑自己现实地位,而是在考虑自己对于后世的影响。这是他认为的,并且他也断言秦国会最终将统一天下,那么自己留给后世的名声,就需要自己来打造。

当然他所需要的留下的不是后人对于他商人身份的认可,而是要将自己转变为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也只有转换成这样一位人他自己才可以做到真正的青史留名。就比如《吕氏春秋》这本书就是他的工具,他要通过这本书来确定以及巩固自己在文化以及历史上的地位,让自己留在秦国、春秋战国以及中华民族的史河之上。这也就是当初为什么吕不韦没有考虑李斯关于这本书的意见,李斯认为这本书已经超越了吕不韦与秦王政的君臣关系,会让吕不韦走向深渊。

而现在吕不韦做的一切功绩都被秦王政一句“君何功于秦”五个大字给全盘否定了,而信中让吕不韦迁往蜀地,也就意味着吕不韦离开了秦国的政治中心。这也就意味着吕不韦这一辈子的功绩就算是完蛋了,万念俱灰之下吕不韦也就只有选择自杀了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吕不韦现在是一个商人。那么作为一个很成功的商人来讲,吕不韦的自杀实际上来讲绝对是有意义的。

秦王政将他发配蜀地实际上就是他的商业帝国走到了尽头,他的内心也会认为是自己的投资失败,又或者说他预见了自己将要面临的巨大失败。

关于这一点我们也要弄个清楚,我们作为一个局外人来讲,所谓的吕不韦的投资,实际上已经意味着吕不韦已经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直到最后他成为了秦国基本上可以算是顶天的存在。但即便是这样也仅仅只是一个小的投资,话说即便是顶天的存在,毕竟上面还有天,而嬴政就是这天。一个大胆的猜测就是:他真正的投资是自己将获得整个秦国。

这一点在赵姬身上可以体验出来,吕不韦将一个怀孕的漂亮女人送给嬴异人,紧接着没多久赵姬就为嬴异人生下王子嬴政。通俗的来讲,嬴政就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儿子,这个时候也就是说,嬴政当上秦国的王之后,也就意味着他吕不韦得到了秦国。这就是吕不韦的大手笔。

最终吕不韦是如愿以偿,嬴政得到了秦国的王位。但是此时赵姬与嫪毐之间的这场荒唐丑事就使得秦王政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而这个时候大家也难免会对秦王政的身份产生怀疑,总的来讲事情演变到这种地步其实就已经十分的危险了。一旦秦王政的身份被怀疑,那么秦王政坐下的江山就变得极其的不稳固,这一点秦王嬴政也是看在了眼里,所以他所做的最大一个动作就是和吕不韦撇清关系。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将自己的目光看到别的地方上,这才有了这句三十字箴言: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也不是傻子,他当然能够感受得到秦王政这封信传递给他的信息,直到只有自己与秦王政撇清关系,自己所做的这些才能够保得住。所以吕不韦为了支持秦王政,才选择自杀的。只有自己自杀了秦王政的身份才不会被怀疑,他要得到的秦国才可以得到。这或许就是他自杀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