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4-26【2016-10-6】
#每日学论语#4-26【2016-10-6】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shuò),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翻译】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太过烦琐,就会被疏远。”
【微言微感】
生命就是关系。关系在于走动。
太远了,老死不相往来,关系就断了。
太近了,熟不拘礼,不分彼此,把什么都当做理所应当,就容易产生矛盾。
真正能够长远的关系,一定是若即若离,绵绵若存。彼此尊重对方的私人空间,恰当明确大家的交往界限,再亲密也不要轻易去越界。如果昔日好朋友成了上下级关系,人前背后,就要注意影响,该执行上下级关系的,万不可自恃昔日情分,做出越界行为。必须的尊重,必要的距离,万万不可因为熟悉就越位。
朱元璋打江山坐龙椅后,有两个“发小”来投奔。
张三糊涂,以为还是小时候,不喊万岁爷,却喊“重八哥”,还旧事重提,什么当年一起给人家放牛啊,偷东西啊,朱元璋被红草叶子卡住喉咙啊……把朱元璋小时候那些丢丑的事情一股脑当笑话讲出来了。惹得龙颜大怒。
李四这人就比较明智,规规矩矩,三叩九拜,山呼万岁。然后一板正经帮助万岁回顾往事:“记得当初随驾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土遁,拿住了豆将军,不料红孩儿当关,幸亏青居士相助,万事大吉。”和张三说的是一件事:几个小伙伴,在芦苇荡煮豆汤,争着吃,罐子也打破了,朱元璋还被红草叶子卡住了喉咙,辛亏大家伙机灵,用吞咽绿草叶子的办法帮忙解决。
朱元璋心领神会,保住了颜面,说清楚了事情,立即明白发小的心思,龙颜大悦,释放张三,厚赏李四。
“事君数(shuò),斯辱矣”,对待君王,要忠心不二,更要知道什么时候进前,什么时候退后,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闭嘴。伴君如伴虎,总是冒犯龙颜,离死期就不远了。
都是帮助君王成就霸业,张良选择了挂冠远遁,萧何选择了“自甘堕落”,韩信选择了拥兵自重,结果,韩信注定被杀,临时还絮絮叨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其实,不用抱怨,从韩信对刘邦说“您可带十万大军,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时候,韩信的必死,就已经纳入了刘邦的肃清计划。忘不掉自己的功劳,看不清楚君王的心病,韩信不死都难。
都是和君王患难与共,范蠡选择了急流勇退,携美人泛舟西湖,从此做“陶朱公”。文种和范蠡是好朋友,都是越王勾践复国称霸的大功臣。范蠡走后,曾经留书给他,希望他急流勇退。他不放心越国百废待兴,不忍心抛离勾践独自离去,结果常常以功臣忠臣自居,动辄犯言直谏,最后被勾践赐死。
对人有恩,最重要的是赶紧忘记,如果非要旧事重提,让人家感恩戴德,说一次,你的恩情就淡化一层,说得多了,还可能反目成仇,让对方恩将仇报。
唐太宗李世明是一代明君,魏征则是刚正不阿的忠臣,就这样的关系,智慧贤达如唐太宗,都对犯言直谏的魏征忍无可忍,怒气冲冲发誓要杀掉他。也就是多亏长孙皇后劝谏,李世民才转怒为喜,没有杀掉魏征,否则历史也不知道该如何记载呢。
作为孔子得意弟子,子游是深得老师真传的。孔子曾经在鲁国风光过几年,官至大司寇,代理宰相一年多,外交上取得齐鲁夹谷会盟的胜利,内政上“坠三都”稳定了朝廷和大臣的平衡,礼化教育让很多地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鲁哀公、季桓子贪图齐国的美女骏马,开始夜夜笙歌,贪图享乐,孔子屡劝无效后,就选择了带众弟子出走周游列国。
劝谏是职责,不能不劝;不听是你的事情,无力回天,多说无益,就闭嘴。
很多时候,如果真的为对方好,就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不要把你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被包办代替。夫妻也好,亲子也好,朋友也好,如果彼此没有边界,随意打着为对方好的幌子,进入对方私密空间,这种关系是不长久的。你替他选择,替他做主,无微不至照顾,想当然包办代替,其实是剥夺了人家的权利。
你说得对,人家不听,可能是你说的时候不对,方式不对,咄咄逼人,居高临下的样子,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指手画脚,那个人喜欢听?你说得不对,别人不听,这再正常不过。如果反反复复,絮絮叨叨,如果对或者不对,除了招人烦,就是惹人厌,多说无益,何必再说?
《道德经》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要没颜色,不要招人烦,对朋友直言不讳,要适可而止。
其实亲子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尤其是母子,母女更突出。慈母多败儿。责任真的完全是孩子不争气吗?很多时候,是父母爱的方式出问题了。该放手时候不放手,包办代替,然后习惯了被照顾,又埋怨孩子不懂事。絮絮叨叨,没完没了,那不是把孩子逼得远远离开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