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从艺二十年痛并快乐着-马派演员赵华访谈

他是天津京剧院一级演员、第六届CCTV全国青京赛银奖得主、著名马派老生张学津先生的入室弟子人如其名,赵华正像他的名字一样,真诚而朴实。在与京剧艺术相伴走过的春秋寒暑中,赵华把自己比作艺术道路上的苦行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京剧是他心中永远的挚爱,二十年来他始终虔诚地跋涉在这条道路上,付出着辛苦,更收获着快乐。

  从艺二十年痛并快乐着

  赵华的父亲是个京剧迷,小时候常常随着父亲去听戏,在父亲的熏陶下,赵华自小就与京剧结了缘。赵华说,戏园子里总是锣鼓喧天,别的孩子听到锣鼓声都会很烦,但我却很喜欢这个能打出节奏的锣鼓声。

  1988年,赵华考入天津市艺术学校,从此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与愉悦的艺术道路。其间,他开始跟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派传人程正泰先生学习1999年,赵华成为了天津京剧院实验团的一员。“从拜师学戏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每一个演员都会付出很多,我曾经说自己是'痛并快乐着',但前提是你得喜欢它。2007年,我报考了导演专业,这个专业相对离舞台远了一些,当时是为了以后可以从事导演方面的工作。在学习导演专业的那段时间,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离不开这个舞台。学完导演专业,我决定不再离开舞台了,我太热爱它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这句话来形容京剧演员再恰当不过。赵华有今日的成就,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扎实训练分不开。二十多年的积累令赵华对舞台的喜欢就像变奏曲,从初期的喜欢到爱,再到割舍不下。对于心态上的转换,赵华认为,自打进了戏校的门,专业学校里的苦是他始料不及的。

  进戏校几年后,正逢变声期,他没法唱戏,心里很痛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质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唱戏,当时家人、老师、朋友的鼓励才让他走出来,这是第一个低谷。第二个低谷是他从1995年毕业至1999年又入学,这三年半他一直在学校进修,没有明确的文凭。当时他20岁左右,男孩子在那个年龄对未来的思考很多,对于这段曾经的“逆境中的路”,赵华没有一点怨言,反而真心感恩所经历的苦难。

  两次拜师成就表演之路

  2009年,赵华又成为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派传人张学津的入室弟子。在拜师会当天,谭元寿、姜凤山、马崇仁、迟金声、钱江、孙毓敏、刘秀荣、张春孝、李维康、耿其昌、燕守平、高长德、刘连群等艺术家纷纷到场祝贺。

  谈到自己的几位老师,赵华说两位恩师在自己艺术道路上帮助很大。“1994年我从戏校毕业,学校挑选了14个学生,从校外请名家给我们说戏,我当时一对一的老师是程正泰老师。第一次学戏的时候,一句话一个导板,学了一个星期。老师的要求很严格,跟在学校完全不一样。2000年元旦程老师去世,当时我才二十多岁,当时并不很理解老师的一些思想。但这些思想会发酵,现在在舞台上摔打了这么多年,慢慢感悟,当时不明白的东西现在也明白了。分到京剧院实验团后,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很迷茫。后来想到了学马派,之前跟过张克亮,后来经朋友介绍,终于拜在张学津老师门下。”

  如今,赵华在表演中确实让老师们看到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力量,他正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和妻子相互崇拜共同鞭策

  在摄影记者给赵华拍照期间,他的妻子王艳一直陪在身边忙前忙后,一会帮他弄好衣领,一会提醒赵华不要笑容太过僵硬,每一个细节都看出了王艳对赵华的贴心照顾。

  王艳是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她与赵华年龄相仿,两人青梅竹马从小一起学戏长大。在王艳眼中,赵华是个非常有安全感、责任心强的人。“我对他首先是专业上的爱慕,他的人品好,非常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修养,我对他的文采很仰慕。我们两个人在一起,遇到什么事都会商量,他也会尊重我的意见。”

  采访中,因有孕在身,王艳不能喝茶。赵华给王艳倒水时会先试试水的温度,自己觉得不热了才递给王艳。这些小细节都透露出夫妻二人对对方的关爱。对于未来宝宝的培养,赵华的态度是不引导、不反对,会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在赵华的眼中,王艳是一个对艺术充满激情的人。两人正是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激发出了爱的火花。“我们的结合是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是基于对京剧的执著。在我心里,一直拿她当榜样鞭策自己。京剧成为一个角儿很难,我喜欢戏,更喜欢把戏唱好的人,对把戏唱好的人特别崇拜,包括王艳。”赵华说。

  对于夫妻间的相处之道,赵华认真地说,两个人在一起,需要的是默契和配合,因为两个人的志向统一,才能很好地取长补短,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很幸福。

  赵 华 专 访

  静下来慢慢品味生活

  粉刊:微博上,很多人都叫你为“华爷”,能谈谈这个称呼的由来吗?

  赵华:“华爷”的意思就是我是专业团体里的“票友大爷”。我的职业和爱好是一致的,但是我爱好的京剧和我从事的京剧又是有区别的。票友爱京剧爱得很幸福,而专业演员则爱得很痛苦,必须付出艰辛的代价才能达到自己对京剧的完美要求。

  粉刊:现在是网络时代,很多90后对传统艺术并不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您觉得京剧的前景如何?怎样做才能吸引年轻人关注京剧?

  赵华:现在我是南开中学的辅导老师,会给学生们上一些关于京剧的课。我们有一个小计划,会在南开中学义务地上演一些能让中学生接受的演出。我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京剧。个人认为,京剧最后的归宿有三种:第一种是进博物馆,这是最好的归宿;第二种是迷失本体;第三种是完全没人管,推向市场。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为了不让人们在意识到重要性时发现它已经消失了,现在我们就应该努力地将它传承下去。

  粉刊:听说您在文登中学免费教孩子们京剧,您怎么看京剧的传承?

  赵华:有些人不理解,他们说小学生哪里懂什么京剧,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非常拥护这个措施,让小学生学习京剧,并不是指望他们将来会成为京剧名家,只是希望孩子们的心里有京剧,让孩子们去了解京剧。

  我现在非常热衷去学校里给孩子们演出,虽然大部分孩子听不懂,但是没有关系,只要有一两个孩子能够记住几句台词。我就很高兴了,至少证明京剧是有意义的。

  粉刊:现在很多艺术都在创新,例如评剧已经进行了创新,对于京剧创新,您怎么看?

  赵华:现在关于创新分成了两个极端,一部分是盲目创新,一部分是回避创新。我觉得应该积极地面对创新,但是必须在对本体的深入了解之下创新。

  我学过导演,也曾经对一些京剧曲目进行过创新。我妻子王艳也是京剧演员,她的戏基本上都是我导演的,比如她现在的新戏《谢瑶环》,我是副导演。从整理到改编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现在不论是传统戏还是新改编戏,我都会尝试。

  创新是件很有难度的事,现在缺少好的京剧导演。我觉得京剧导演最好做过演员,这样才能了解舞台上需要什么,才能导出让演员演起来舒服的戏。

  粉刊:生活中您有什么爱好?

  赵华: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收藏古董,喜欢去逛宜家,把自己的家装饰得更漂亮、更舒适。我不喜欢很闹、很燥的快餐文化,喜欢静下来慢慢品味文化。我喜欢喝茶,没事时会和几个朋友静静地在一起喝茶聊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