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煮白肉

作者:李广生

营养学家按照色泽,把鸡、鸭、鱼等动物的肉称之为白肉,把牛、羊、猪等动物的肉称之为红肉。相对于红肉,白肉的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身体健康有益。所以有多吃白肉、少吃红肉的养生之法。而这里所说的白肉,特指猪肉,而且是有肥膘的猪肉,至少是肥瘦相间的猪肉。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腊月二十六这天,人们点起柴灶,架起大锅,倒上清水,大块大块的肥猪肉投入锅中,大火烧开,小火慢炖。盐和其他调料适量即可,清淡一点,尽量保持肉的本味,酱油、豆豉等上色调料绝不能放,保持肉的本色,是为煮白肉。煮白肉一定要量大才好,十斤二十斤的煮一大锅,汤浓味美,用小锅煮那么一两块,味道就会差的很远、寡淡很多。

十几年前曾写过一篇同题文章,提到母亲煮的白肉:皮,薄薄一层,油光泛亮,色泽微黄;肥肉部分,厚二三指,润泽雪白,晶莹剔透,如羊脂白玉;瘦肉部分,覆于肥肉之上,淡红色,不足一指厚的一溜儿,有如白玉上,自然天成的一条色带。皮黄、脂白、肉红,香气扑鼻,近看一方白肉,远看则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还提到母亲用白肉制作的扣肉:大块白肉改刀成薄片或菱形块,肉皮朝下,放入大碗中,碗底垫葱丝、姜丝和豆豉,加少量酱油和盐,大火猛蒸,小火慢焐。出锅后将盘扣于碗上,迅速翻转,碗连同碗里的肉和汤汁,一起扣在盘中,滴水不漏。故名扣肉。

写作那篇文章时并未关注煮白肉的文化元素,沉溺于小家亲情之中,如今再看,就如小锅煮出的白肉一样,缺少一点厚重的滋味。深究起来,煮白肉这属于农家的烹调方法,居然还有皇室背景。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满族人信奉萨满教,以猪肉为祭品,用清水煮白肉祭神,祭祀后众人把白肉吃掉。正所谓“上供人吃”。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大清帝国,定都北京,煮白肉也被带进京城。清室非常注重祭祀,大小年节都要举办祭祀活动,活动结束后,祭祀用的福肉即白肉,皇帝和皇后首先享用,然后赏赐给王公大臣和左右侍卫,称之为“吃祭肉”。当年的煮白肉是货真价实的煮白肉,不加盐和酱油,不仅色白,味儿也“白”,吃的时候也没有任何调料,想必难以下咽。皇帝赏赐的,不能不吃,怎么办?有聪明人想出一权宜之计,用酱油把宣纸浸泡晾干,泡制成一种有滋有味的“油纸”,等白煮肉端上来以后,王公大臣用这张油纸假装擦擦刀和碗,就等于给肉蘸上了鲜美的酱油汁儿,吃起来也就顺口多了。真可谓煞费苦心。

出身贵胄,有“华人贪吃第一人”之称的唐孙鲁,有机会进入皇宫,他在的《天下味》一书中记述了在清宫进食祭祀白肉的情形:苏拉(杂役)用托盘送进来的餐具,是每位中型暖盅一只,酱褐色手纸,切成豆腐干大小,一寸多厚一搭。笔者心里想,吃祭肉用这些小块手纸干嘛呀,恐怕露怯,所以也没敢问。一会儿工夫,苏拉拈来一只大紫铜壶,外头罩着厚布套,壶里是滚开浓郁膏腴的白肉汤,一个竹边铜丝小漏斗,说了句请爷加卤子,笔者弄不清该怎么办,幸亏毓四怕我受窘,急忙把漏斗加在我的暖盅上,肉汤从漏斗冲到盅里,立刻成了一盅上好的酱汁。

煮白肉怎么传到民间的呢?百度上有这样一个传说:当时清宫廷和各王府中都有祭祖制度,祭品多用上等全猪制成。在定王府,祭祖用过的猪肉都赏给更房食用,有的更夫便拿猪肉到府外换钱。后来更夫们看到有利可图,就与曾在御膳房干过的厨师合作,在缸瓦市附近的定王府更房墙外正式开店经营起砂锅煮白肉,并取名和顺居,后又迁至缸瓦市路东。因店里使用一口直径约1.3米的砂锅煮肉,人们习惯称为砂锅居,久而久之,和顺居不为人知,砂锅居成为店名了。开业初期,只是少数官员前来品尝,后来人们不断慕名而来,每天一头猪,不到中午就卖完了,并且在卖完后便摘掉幌子,以示停业,所以,当时北京有这样的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砂锅白肉是砂锅居的招牌菜,有“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美誉。

煮白肉又怎么从京城的饭馆走进乡村的农家呢?难不成有落魄的达官贵人隐居到乡野,把对荣华富贵的怀念寄寓在这白肉之中,以致它流落乡间?果真如此的话,煮白肉还真的不可小觑,从白山黑水到大内皇宫,再到享誉京师的美食,再到普通百姓的餐桌,多少世事沧桑隐匿其中。对着白肉真可以发一番感慨了。但我觉得没那么复杂,另一种可能性更大,它是老百姓的原创。从煮白肉简单的加工方法和粗放的加工工艺来看,百姓原创的可能性更大。偌大的一口锅,大块的肥猪肉,汤汁翻滚,香气四溢,从锅盖下钻出来,飘满小院,飘进辛苦劳作一年的乡民的心头。不管日子多艰难、前途多么暗淡,煮一锅白肉,笑对人生!

煮好的白肉是半成品,还要进一步加工,可以制作砂锅白肉、酸菜白肉、蒜泥白肉、酱汁白肉、蒸肉、扣肉等等。保持了肉的本味和本色,肥而不腻,非常好吃。有人觉得白肉太白、太油腻,不敢投箸,这恐怕是对白肉的误解。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生活的误解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生活、所谓日子,就是清水煮白肉,没有眩目的色彩,没有复杂的工艺,不是珍贵的食材,但如果精心烹制,亦不失为美味。我们究竟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或是哪一种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非常难以回答。平凡的人想出人头地,把日子过得风起云涌,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人又想归于平淡,大家似乎都在寻找生活的本义,又都觉得在寻找的过程中丢失了生活的本义。就像我们在过年的餐桌上,在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中,在各种大菜小菜的包围下,对白肉不屑一顾或心存偏见一样。说到底,煮白肉才是真实的生活,保留着生活的本色和本味,如果用心加工、用心品尝,它有无限可能。

每到这个时候,母亲都要煮一锅白肉,过年的餐桌上少不了她做的蒸肉。她所告诉我的比所有典籍和哲人对我的启示都要深刻。她把蒸肉端上桌,笑吟吟的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

 [过年那些事]

腊八腊八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