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

作者:李广生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茨威格著,舒昌善译,三联出版社出版,2012年10月第二版。这是2018年读的第三本书。

它是传记大师茨威格为自己的写的传记,这位曾为许多大师立传的大师,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对自己短暂的但足可以称之为辉煌的一生进行总结。但是,就像他为别人所做的传记一样,他为自己所做的传记也不是很像传记。很难说这部500页的著作是对他一生的完整再现,他花了大量笔墨细致入微的讲述了他对时代的感受,而对自己生平往往语焉不详;他写了那么多的人,各个领域的精英,但写自己的家人常常寥寥几笔带过。

他写的并不是自己,这一点在序言中已经阐明:我从未把我个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至于醉心于非要把自己一生中的故事向旁人讲述不可,只是因为在我鼓起勇气开始写这本以我为主角——或者准确的说以我为中心的书以前,所发生过的许许多多事情,远远超过任何一代人所经历的事件、灾祸和磨难。我之所以让自己站到前面,仅仅作为一个放幻灯片的解说员;是时代提供了画面,我无非是为这画面做些解释而已,因此我讲述的根本不是我个人的遭遇,而是当时我们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代人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命运如此多舛。

全书共分十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太平世界》,作者用最大的热情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也就是他本人的青少年时期,在奥地利度过的快乐时光,他把那个时代概括为“太平的黄金时代”。那是一个“好像一切都会天长地久的时代”,他生在一个富庶的犹太家庭,住在艺术之都维也纳,生活的轻松愉快、无忧无虑,这使他“早早学会把欧洲共同联合的理想作为心中最崇高的理想来加以热爱”。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度,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

第二章《上个世纪的学校》。作者对当时的学校教育颇有微词,这可以理解。哪个天才不是对学校教育深恶痛绝呢?在他们看来学校是牢笼、扼杀才华的地方,对天才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自由。茨威格的文学才华在中学就显露头角。

第三章《情窦初开》。看题目我以为这一章是记录茨威格的初恋,直到把这一章看完,也没有见他透露一句自己的恋情,哪怕是朦朦胧胧的,事实上整本书都找不到与爱情有关的文字,只模模糊糊地透露他结过两次婚。本章主要写那个时代人们对性的压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怪异丑陋的现象,还有他自己对性与自由的思考。他称赞后来社会风尚的巨大变化,“解救了青年一代”。他认为,今天的年轻人没有那种战战兢兢和沮丧消沉的情绪,而是充分享受我们当年不曾有的东西:无拘无束的情感和自信。

第四章《大学生活》。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和法语语言文学。他对大学教育同样没有好感,他从一开始就把大学生活都安排好了:前三年对大学的学习不闻不问,然后在最后一年全力以赴的去抠讲义,草草对付一篇论文了事。他这样概括自己从大学得到的唯一东西:在我一生中有几年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去研究文学艺术——这就是我的大学生活。他的文学天赋很快脱颖而出,跻身当时非常著名的《新自由报》副刊作者之列,声名大震。后来,他又转入柏林读大学,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并没有想到柏林去上什么“大学”,我在那里和维也纳一样,一个学期只去了两次大学。一次是为了进行听课注册,第二次是为了让教务人员在听课证书上盖章。我在柏林寻找的既不是讲座也不是教授,而是一种更彻底的自由。从大学开始,他进入艺术领域的社交圈,与许多艺术家结成深厚友谊。凭借自己的名声,他轻松获得博士学位。

第五章《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大学毕业后,茨威格开始在欧洲的游历,首先到达的是巴黎。他对巴黎充满好感,“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都没像这座城市那样有一种处处使人感到青春活力的氛围”。作为一名青年才俊,他在巴黎如鱼得水,徜徉在国家图书馆、卢浮宫,结识了许多堪称大师的人物,他们中有文学家、翻译家、画家、诗人等,比如里尔克、罗丹,他与他们建立深厚友谊。连他自己都认为: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来说,遇见这样非凡的人物,真是受益匪浅。

第六章《我的曲折道路》。茨威格钟情于名家手稿收藏,对此如醉如痴,藏品数量和品质都非同一般。幼年家境优渥,少年暴得大名,青年春风得意,一路走来他的“曲折”是什么?茨威格的三部剧作让当时顶尖的剧院看中,准备由三位伟大的演员主演,可想而知演出成功之后茨威格的名声一定会如日中天。但是,这三位伟大的演员都在排演他的剧本的过程中,在上演的最后一刻突然患病离世。这让茨威格告别戏剧创作并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我们的道路通常会偏离我们的愿望,而且非常莫名其妙和没有道理,但它最终还是会把我们引向我们自己看不见的目标。

第七章《走出欧洲》。茨威格开始更广泛的游历,他的足迹踏入非洲、美洲、印度……

第八章《欧洲的光辉和阴霾》。作者为欧洲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欢欣鼓舞,但他没有预料到,“不胜欣喜的事同时也包藏着危险”。“欧洲各国和欧洲各城市也许强大的太迅猛了,而那些浑身是劲的感觉总诱发人和国家使用或滥用那股力量”。

第九章《1914年战争爆发的最初时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茨威格用他细腻而犀利的笔法刻画了当时人们的狂热。他隐居到维也纳郊区,准备开始他个人的战争:向利用群众的热情背叛理性的行为做斗争。作为一名作家、知识界的精英,他选择战在理性的这一边,与众人为敌。

第十章《为思想上的团结而奋斗》。茨威格与罗曼.罗兰两位大师并肩战斗,为“重建欧洲文化而工作”,他们希望文化界人士能够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战争、维护和平。他创作了悲剧《耶利米》,恪尽一个作家的良知和责任。

第十一章《在欧洲的心脏》。茨威格把一战中立国瑞士称为欧洲的心脏。他来到瑞士,陷入各种各样的思潮的包围之中,各股势力在这里竞相登台表演。一战结束了,茨威格以为“一个我们梦寐以求的、更美好更富人性的世界”正在向我们走来。

第十二章《回到祖国奥地利》。被战争洗劫一空满目疮痍的祖国走上艰难的重建之路,茨威格用自己的笔忠实的记录了这一切。

第十三章《重又走向世界》。度过奥地利战后最艰难的三年,茨威格又踏出国门,继续他看世界的梦想。他前往意大利、德国,会见老朋友,也亲眼目睹了法西斯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兴起。

第十四章《夕阳西下》。希特勒崛起前的十年(1924--1933),是欧洲相对平稳的时期,茨威格已经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大作家,他在世界各地游历,继续与各国各界的名人交往,同时他也警觉的意识到这是风暴来临前的平静。

第十五章《希特勒的崛起》。“这个叫阿道夫.希特勒的人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的灾难比任何一个时代和任何一个人都要多哪。”这是茨威格对希特勒的评价,他踏上逃亡之路。

第十六章《和平气息奄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整个世界被卷入战争的漩涡,茨威格对战争局势和人类命运是悲观的,他说:我看到了眼下这场战争后面另一场战争的影子。战争的阴影将会笼罩我们整个时代,他不会在从我们身边消失,战争的阴影将萦绕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目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相信还有,人类将被战争的魔咒控制,和平只是短暂的。虽然他还说“任何阴影都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呢”,但是他自己却不愿再等待了。

分章节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帮自己梳理一下,加深记忆,也许以后不会再重读这本书,对我而言这本书就是“昨日的世界”。茨威格可能是多虑了,他没有想到人类会发明原子弹,从而导致战争的成本急剧增加,谁也不敢再贸然发动战争;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整个世界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战争所能带来的利润大幅下降,谁也不愿意贸然发动战争。一方面成本增加,一方面利润下降,战争失去了魅力,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没有战争的世界就是和平的世界吗?至少我不这么认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可能同样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珍爱和平不仅仅是让刀枪入库。时代的巨大变化往往隐藏在当代人看着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中。不是历史故意隐瞒真相,而是我们故意忽视真相。猴子已经被科学家成功的克隆,下一步他们要干什么?应该读一读关于基因的书了。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