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堂的流浪者

为课堂的流浪者

作者:李广生

孩子们走进课堂,老师说,打开书,我们开始第五课的学习。如果此时你坐在教室的前排,面对着孩子,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习任务下达后,有的课堂呈现出积极而活跃的学习状态,就像在湖心投下一粒石子,立即荡起层层涟漪;有的课堂则表现出无动于衷的状态,毫无反应,就像是雪地上投下一粒石子,瞬间被积雪吞没一样。我说的是课堂的总体表现,具体到某一个体,类似的差异同样存在。孩子的学习状态是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教学尚未开始,或是说教学刚刚开始,最终的学习效果就已经确定了。

教师会想很多办法,比如创设有趣的情景、设计有意思的问题、借助媒体手段等,以此激发并调动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措施确实发挥了作用,然而我们也看到,很多教师,特别是那些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并没有在这些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似乎是有着某种魔力,在他们的课堂上,孩子们情不自禁的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通常我们会用“亲其师信其道”来解释这一现象。让学生喜爱、产生亲近的感觉,是教师很重要的基本功,实际上这已经完成了教育的很重要的一步,甚至可以说奠定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种效应更集中地体现于学生个体身上,对于课堂这个整体而言,这种亲密关系——不仅是师生间的,还包括同学之间的——应该称之为课堂的归属感。

孩子们走进课堂,首先遇到的并非是学习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他们首先进入到一个群体之中,由来自不同家庭、有不同潜质、性格各异的孩子组成的群体。所以,他与这个群体的关系——是否感觉到自己是群体中一员,是否感觉到被群体所接纳,就变得至关重要。曾经我的一个转入城区重点中学孩子给我写信,诉说他的苦恼,表面上看他似乎为学业压力担忧,实际上令他焦虑的是无法融入新的班集体、被新同学所接纳,他总感觉自己是个异类、被排斥的、边缘化的人。他努力学习,希望用成绩证明自己,实际上是希望融入这个集体。缺乏归属感,让他的学校生活痛苦不堪。

学习过程中,学科知识的获得、相关能力的提高,我不否认这些来自于学习结果的魅力对孩子的感召,但事实上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他们是否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保护、有尊严、有价值、将决定他们以什么样的状态进行学习,甚至能够决定通过学习收获到什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 自我实现”。课堂的归属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有温度的课堂是有归属感的课堂。

美国总统布什在宣布他力主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时说:我们国家正逐渐地被分为两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公民具备阅读能力,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不具备这种能力;一个“国家”的公民心怀理想,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没有理想。反观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现象:有的孩子被肯定,有的孩子被否定,有的孩子获得成功,有的孩子遭遇失败,有的孩子被尊重,有的孩子被嘲笑?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孩子是否得到帮助和保护,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孩子是否更加趾高气扬,课堂是否正在被分裂,是否有人被孤立、边缘化,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这是我的课堂!”孩子们产生这样的感觉,是课堂归属感建立的标志。学习是课堂中所进行的最主要活动,学习过程如果牢牢地控制在教师手里,学生像牵线木偶一样,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程序,一步一步完成学习,得出早已预设好的结论,其归属感就会降低。“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一直对这一说法保持谨慎的态度,在我看来,把学习还给学生才是更加紧迫的。代替学生进行学习是教师最难以克服事情,很多时候我们把完成教学任务视为把学生该知道的东西告诉他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则因此演变为划出一条注定通向成功跑道,孩子们在出发时就已经知道谁在跑道的终点等候。这类似于在导航指引下开车。虽然导航可以让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但也可以造成路痴越来越多。依赖不等于归属,相反,依赖性会破坏归属感。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有意思的学习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在我看来要比精细化加工教学过程重要的多。

“今天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大家看这几个算式……”如果一节课这样开始,孩子们立即明白了,下面的过程中主角是乘法分配律,自己不过是个陪衬而已。就像一言九鼎的父亲说,今天中午吃米饭,孩子只好在心里嘀咕,好吧,那就吃米饭。如果这样开始:“今天我们研究一个与养鸡场有关的问题,鸡场每间鸡舍装118只鸡,两家鸡场一墙之隔,分别有鸡舍55间和45间……”此刻,具体的问题摆在眼前,需要孩子们研究并加以解决。就像父亲对孩子说,家里有米、有面,你看咱们午饭吃什么?把被动学习的知识转化为主动解决的问题,让孩子的价值感得以体现,他们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归属感就会增强。

帮助有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一点需要教师洞察。担心某些孩子掉队,教师会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比如让他回到简单的问题、进行更多的表扬、让其他同学对他帮助,等等。但这出于善意的做法有时会在无意之间给孩子贴上一个弱者的标签,让他的自我认同感下降,从而更难以融入团队,渐渐成为边缘人。如何让孩子坦然的有尊严的接受帮助,是教师要研究的课题。

“其他同学把手放下,还有最后一个机会,我们留给一直没有发言的王同学。”老师这样说完后王同学站起来,面目表情的说:我不会。他并不珍惜这集体施舍给他的机会。“谁来帮帮他?”又有很多孩子高高举起手来。王同学依然面无表情,对于大家的热情相助无动于衷。我看到了沉默中他与这个集体的裂痕。我理解王同学的感受,也同情他的做法,他用拒绝合作的方式为自己保留一份尊严。“其他同学把手放下,我们听一听王同学的意见。”语言的这点微妙的变化,把施舍变成尊重,他感受到集体的期待,积极思考,为集体贡献智慧,就成为自己的责任,归属感得到加强。

“我一定努力学习,绝不给小组丢脸。”一个孩子这样对我说。课堂上正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我和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交流。孩子的话让我心痛,我告诉他,没有人会觉得你为小组丢脸的,你们都是最好的。我不知道我的安慰能否给他带来信心,但我敢肯定,他的这份决心的背后是某种焦虑,是归属感的缺失。激发孩子融入集体,承担相应责任,但避免因此而带来压力,归属感才会更加巩固。

沉迷于知识的传授往往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教师自我陶醉,孩子们却渐渐疏离,正因为如此,“生命课堂”强调为谁而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建立课堂归属感更具实践性、操作性、细节性的工作便蕴含其中。

建立课堂归属感,不要让孩子成为课堂的流浪者或边缘人。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

  • 论美术课堂辅导

    ​课堂辅导,是现代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从理论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往往要通过大量的课堂练习和实训得以真正理解与把握.偏重于技能技巧类的学科,则更是如此.古人讲"师 ...

  • 【中医育儿】胎毒的产生及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彭鑫博士中医育儿课堂

    本文作者:彭鑫 文章摘自:<中医古法 婴幼养生> 胎毒产生的原因有三种,都与妈妈有关系. 一.妈妈饮食不当.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经常吃辛辣.肥甘食品.肥甘是什么意思?就是特别油腻的,如大鱼大 ...

  • 读 《父母课堂》的感想

    <父母课堂>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我发现以前做错了很多事,感觉很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我儿子很活泼.开朗,我从小一直忙着自己的事业,没有教导好他,对他约速得太严了,反而适得其反.现读这本杂志对提高 ...

  • 历史:提高课堂效率,精准把握备考方向

    科学地指导最后一个月的复习,我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精准把握备考方向,课堂要讲求高效率. 做学生备考的陪伴者 最后一个月,学生备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总担心高考中出错,患得患失: ...

  • 网付课堂:开发一套智慧经营小程序究竟需要多少钱?

    小程序我们大家都不算陌生. 很早之前,小程序因为不像app一样需要下载,是一款无需安装.下载,随开随用的软件,不占用手机内存,所以它的出现曾经一度很受商家与消费者的青睐. 而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小程序的 ...

  • 儿童摄影课堂|胶片的味道

    摄影/文:盛凯宇 本组照片的拍摄地是位于南京雨花台附近的一个游乐场,我第一次路过这里就觉得非常有上世纪90年代的感觉.旧旧的门头上写着"游乐场"三个字,里面有手摇船.小小的摩天轮. ...

  • 【单虹水彩课堂691期】看他的水彩,才知道什么是准——豪尔赫·科普纳

    豪尔赫·科普纳,秘鲁知名水彩画家,毕业于阿雷基帕卡洛斯·巴卡·弗洛尔国家艺术学校.他的画大多以风景为主题,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并多次获得奖项,为秘鲁和其他国家的艺术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印度经典老电影(流浪者)插曲 拉兹之歌

    到处流浪 到处流浪 命运伴我奔向远方 到处流浪 到处流浪 命运伴我奔向远方 到处流浪 - 孤苦伶丁 露宿街巷 我看这世界象沙漠 那四处空旷没人烟 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 都没来往 活在人间举目无亲 和任何 ...

  • 4.13小课堂:高送转的套利技巧

    高送转的套利小技巧: 去年的高送分红开始落地了,如何恰当的利用好这个利好,也是可以得到不错的回报的. 比如:铁流股份,10派11.5元,股息率达到了4.6,股权登记日是17日,红利发放日期是18日,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