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孩子,不要在写作时丢了“生命”
几天前,我收到了一个小祎的微信。是以前教过的学生,她时常还问我写作的事情。微信是内容是一张图片,因为我在写作,就放了几分钟,没有马上看。我停下来,看了看那张图片,是一个作文题目,两则材料。一则是长春一个饭店老板告诉一家报社,自2007年开始,他花了20余万元四名资助贫困学生,如今他们都大学毕业。他希望报社报道一下自己的故事。另一则是疫情期间,河南某地,一位老人把一万元钱给交警,说道:“麻烦替他捐给武汉人民”,然后就走了。材料就是这样,我又仔细看了看这两则材料,终究没有看出什么隐藏的信息。“我觉得可以写爱心与温暖,它们都反映出社会中的正能量。现在考试,审题立意的难度并不大,重要的是如何去写。比如这个,爱心与温暖是大家所熟悉的,但如何写的深刻、具体、感人都要看你的思维力和情感力了。”我这样回复她。“那如果写的不是做好事是否留名,不会跑题吧。”小祎说。可谓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在写作中混迹这么多年,我对文字已经相当敏感了。按照小祎的话,这个题目的立意是做好事是否应该留名,抓的点是“长春老板希望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河南老人扔下一句话就走了。”“恕我不能理解你们00后了,这个立意我可想不到。但高诉我,我能理解为什么。但是,从本心出发,即使我想到做好事是否留名,我也不会奔着那个方向写。因为这与常理有一定的距离。为什么非要在老板和老人之间分出一个对和错。如果留名对,那说说老人不留名的不好,如果不留名对,那说说老板留名的坏处。这对两位好人而言,公平吗?合理吗?温暖吗?即便是说留不留名都可以,只要做好事就行。那么,对老板和老人而言,也是一种伤害。毕竟,对错之心已经起了。这里的对错之心,就是典型的机心。”我连续说了那么多。“是吧,我也是按你那个想的,然后有好几个人给我说是立意是是否留名。”小祎说。“这个事儿真实是的,今天我要把这它写一写。”小祎的话让我感到温暖,因为这说明她没有丢掉对生命的关怀,她有温暖的人文情怀。“别别别,这是提前探讨一下题,过两天再发。”小祎赶紧劝我。“好好好,听你的。”见她如此着急,我也只好答应,反正小祎没有丢掉“生命”。即便答案真是做好事是否应该留名,我也会反对。道理在前面我已经说了,两则材料不是简单的两段文字,而是富有温度的生命和生命关怀。抛开这些不论,去纠缠他们是否应该留下名字,这不是明着伤人心吗?有人说这样立意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思辨思维。锻炼思辨思维的题目很多,为什么要用这个锻炼,不觉得残酷吗?再者,思辨思维的本质力量不是让人非得分出对错,而是让人在明辨是非的情况下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它更应用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试问,立意为爱心与温暖,难道就可以不用辩证思维了吗?正确的时候、合适的场合做正确、合适的事情,这种思维几乎适用于任何立意。如今,语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时代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理解时代、历史、人生的充分素材,能否真的理解、吃透,还要靠我们自己。语文从开始就是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要拆开这个关联。尤其是孩子,写作时不要丢了“生命”。【作者简介】江一,原名金江昆,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衡水市诗词协会理事,衡水青少年诗词学会秘书长,教育学术杂志课堂内外好老师签约作者,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教育与写作理念:师德是知与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写作育人,让灵魂的启蒙不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