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佳原创】从“汪曾祺与昆曲”说开来……

读汪曾祺汪老的文章,总时有新意,韵味无穷。

他不光文章写得好,还会画画,擅做饭,多才多艺。

唯有太嗜杜康,泡起来了。

这不,又发现汪老会唱昆曲,吹笛子也佳,真乃名士也。

由此,从“汪曾祺与昆曲”说开来,一个个历史人物渐次登场……

汪曾祺

汪曾祺在初中时,就爱唱戏,唱青衣,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父亲拉胡琴,他唱。

这不,就读西南联大,汪曾祺最喜爱的课外活动是唱昆曲。

当时云南大学中文系有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曲社,汪曾祺不仅闻讯参加,而且很快成为积极分子。几乎每次曲社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当然,汪曾祺也令联大师生侧目——

有时,深更半夜,他端坐在大树的树枝之上,对着明月吹笛……

语言学家朱德熙,当年由联大物理系转至中文系,与汪曾祺同班。

杨毓珉回忆——

曾祺很联明,他能看着工尺谱吹笛子,朱德熙唱旦角,……我记得最最常唱的曲子是《思凡》,德熙唱的那几句”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真是缠绵凄婉,楚楚动人。

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两人友谊,延续一生。

在联大,朱德熙与何孔敬恋爱。

在大观楼茶馆,带着干粮,朱教何唱昆曲,一唱就是一天。

此后,一人吹笛,一人吟唱,成为乐事。

干巴菌是昆明的土特产,是待客的上等佳肴。

朱德熙、何孔敬两人婚后,请来恋爱中的汪曾祺与施松卿,为他们做了肉丝炒干巴菌。

汪曾祺赞不绝口。

只是不知,四人大快朵颐之后,是否来上一段昆曲?

朱德熙与何孔敬

在西南联大,教学生唱昆曲的,是联大中文系教员陶光;吹笛子的,是历史系教员张宗和。宗和家学渊源,甚好昆曲。

汪曾祺在《晚翠园曲会》中提及——

他(张宗和)笛风圆满,唱起来很舒服。夫人孙凤竹也善唱曲,常唱的是“折柳·阳关”,唱得很婉转。

汪曾祺对张宗和夫妇印象很好,说他温文尔雅,孙凤竹风致楚楚,有时在晚翠园(他们就住在晚翠园一角)并肩散步,让人想起“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惊梦》)。他们有一个女儿,美得像一块玉。

孙凤竹

陶光,是宗和十分要好的同学。

昆明,两人同在联大任教。闲暇时,一同出去吃甜品,互诉烦恼苦楚。

一次,陶光目睹宗和夫妇吵架,也不尴尬。

后来,陶光去了台湾,离异后穷困潦倒,竟至饿死于街头,无人问津。

宗和得知后,伤心异常,茶饭不思,还在女儿面前哭起来,并作诗悼念……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是沈从文最喜爱的学生,他称呼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三姐”。

汪曾祺在文章中,提到——

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拍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她能戏很多,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我们唱的“思凡”、“学堂”、“瑶台”,都是用她的唱法(她灌过几张唱片)。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

这个人就是张充和,她是兆和的四妹,宗和的四姐。

抗战爆发,她来到昆明,住在三姐家。

充和曾讲述昆曲咬字、行腔,讲述吹笛的抑扬顿失挫,并以书法要诀授之:“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务追险绝;既得险绝,复归平正。”

张充和与大弟张宗和

充和于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1936年上半年因生肺病休学。大姐元和停下在海门的工作,到北平接四妹回苏州老家。

接下来的两年,姐妹俩专门学习昆曲。元和说妹妹简直“着了魔”,经常去朋友家参加曲会,直到凌晨两点才回家。

大弟宗和曾亲眼见到四姐充和,唱唱戏,吐吐血,又唱。

充和常说——

困难来了,我就解决它。

终于,昆曲治好了充和的病,她由衷地说,我喜欢昆曲音乐,喜欢和志同道全的曲友同乐。

1940年,张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而梁实秋在编译馆。

一次的劳军演出,充和的昆曲、梁实秋与老舍的相声成为经典……

梁实秋在《记沈从文》中,提到沈的妻子张兆和,其胞妹是礼乐馆的张充和女士,在一次劳军晚会上,表演昆曲,唱念作打俱佳。

而他与老舍说相声的这段往事,梁实秋已写在了《忆老舍》一文中,如今再听充和说来更是妙趣横生——

抗战时期,一次劳军演出。那晚,我演《刺虎》,正在后台化妆,梁实秋和老舍在边上练相声,一边练一边大笑,我就要他们先讲给我听听。老舍写相声很在行的,又是老北京,所以他是主角——逗哏的,梁实秋是捧哏的。排练时,有一个老舍举着扇子要打的动作,梁实秋说:“你到时别真打,比比样子就好。”结果到了台上表演,说到兴头上,老舍的扇子一挥,真的就打过来了,梁实秋没有防备,这一打就把他眼镜打飞了!梁实秋手疾眼快,一手就把眼镜接住了。下面掌声大作,以为是他们俩故意设计好的,就大叫:”安可!安可!“(再来一次)他们俩相对哈哈大笑,相声讲不下去啦……

张充和

曲社每次同期,吸引了众多师生。

一些驰名学界的专家,也来参加,如许宝騄(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剑桥大学科学博士。1948年中研院第一届八十一位的院士之中,他与华罗庚、陈省身是最年轻的三位。)。

他是俞平伯的妻弟,俞平伯、许宝驯夫妇均好昆曲。

1935年,以俞氏夫妇为中心,吸引了众多昆曲知音,如许宝騄、浦江清、沈有鼎、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谭其骧等,他们成立“清华谷音社”,俞平伯任社长。

学生吴组缃还记得,俞平伯请了一位年老的笛师,常常在星期日全家人都到圆明园废墟去呆一整天。

俞平伯喜爱昆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着妻子。妻子许宝驯有一副好嗓子,演唱起来字正腔圆,很有功底。她不但能唱,还能谱曲。其弟许宝驹的昆剧《文成公主》中,“远行”、“亲迎”两折的谱曲,就是她的作品。

外孙韦柰曾说——

在外公、外婆的影响下,我们一家人,也谙熟昆曲。妹妹韦梅十几岁便登台表演,有《游园》、《惊梦》、《思凡》、《下山》等拿手好戏。她曾在康有为之女康同璧举办的赏太平花会上表演,外公由此写下“人宜击壤太平歌,雏娃舒绛袖,霜鬓兴婆娑 ”的诗句。

 俞平伯与妻子许宝驯

一次,许宝騄听汪曾祺唱了一支曲子甚为欣赏,主动提议教汪一出《刺虎》,汪甚为惊讶。

那天,汪曾祺兴冲冲去了,许宝騄没有多说,就拍起曲子来——

银台上晃晃的风烛炫,金我猊内袅袅的香烟喷……

汪认为,许宝騄的曲子唱得很大方,他的“擞”特别好,摇曳生姿而又清清楚楚,久久不忘。

老舍在昆明讲学,也与许宝騄有过交集——

许宝騄先生是统计学家,年轻,瘦瘦的,聪明绝顶。我最不会算术,而他成天的画方程式。他在英国留学毕业后,即留校教书,我想,他的方程式必定画得不错!假若他除了统计学,别无所知,我只好闭口无言,全无办法。可是,他还会唱叁百多出昆曲。在昆曲上,他是罗莘田先生与钱晋华女士的“老师”。罗先生学昆曲,是要看看制曲与配乐的关系,属于那声的字容或有一定的谱法,虽腔调万变,而不难找出个作谱的原则。钱女士学昆曲,因为她是个音乐家。我本来学过几句昆曲,到这里也想再学一点。可是,不知怎的一天一天的度过去,天天说拍曲,天天一拍也未拍,只好与许先生约定:到抗战胜利后,一同回北平去学,不但学,而且要彩唱!

老舍(左)与好友罗常培

晚年的充和回忆———

当年,她考北大时,国文是满分,而算学却是零分。后来,北大录取了她。

好多年后,充和碰见许宝騄(当时北大的数学助教),他在昆明、重庆都是充和唱昆曲的曲友,常常拉二胡跟充和配戏。

在重庆,有一次,他说:“充和,我给你说一件旧事。你进北大的算学零分,是我给你打的。”我当时呵呵大笑:“你这是不打自招呀!“

情韵悠悠,往事如风,斯人不再……

许宝騄(右)与外国友人

无论多忙都应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别忘记适时地给自己留些个人空间,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本文由佳易博览出品

公众号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有些文章在推送时因某种原因与原作者联系不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

  • 【学海泛舟】俞思义︱羡余和赘余 ——“赘余”才是多余限制

    羡余和赘余 --"赘余"才是多余限制 文/俞思义 我们平时说话或写文章总是力求简洁.可是有些明明是多余的话,却没人反对.比如 "向前进.向后退",进当然向前,退 ...

  • 汪曾祺先生谈:老舍与《当皮箱》

    汪曾祺先生 著名作家 北京京剧团编剧 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自然也要处理一些"公务",看文件.开会.做报告(也是由别人起草的).--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 ...

  •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像一碗白粥,熬得更好 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有人说他是"作家里最会吃的,也是厨师里最会写的": 嫩香椿头,牙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 ...

  • 汪曾祺:人间知味者

    汪曾祺是散文大家,六十岁之前却写得很少.1950年之前的散文,有现代主义之风,段落很长,夹杂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识流和悬想,受到沈从文<烛虚><潜渊>一类散文的影响,但还处 ...

  • 读汪曾祺的《八月骄阳》

    今天是劳动节,也是讴歌劳模的日子. 我想起了老辈的文坛劳模老舍先生,他是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l ...

  • 1997年春天,汪曾祺因肝癌住院。一天,...

    1997年春天,汪曾祺因肝癌住院.一天,他特别想喝茶,可医生只准他用茶水沾沾嘴唇.汪曾祺对小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没想到,这是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人间玩够了,他走 ...

  • 【山佳原创】汪曾祺:宾至如归,把酒话桑麻

    细细想来,作家里, 会吃.爱吃.还会写吃的, 当属梁实秋与汪曾祺了. 读他们关于吃的文章,权当精神会餐. 唇齿留香. 真要分出个大小王,定选汪曾祺汪老. 因为他爱逛菜市,说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 还亲 ...

  • 【总第384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相信生活,相信爱--<汪曾祺 ...

  • 乡物 | 跟随老饕汪曾祺学烧肉

    写美食,最难是在平实中写出真味. 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平淡无奇中分明是一个人经历了磨练后充满智慧的表达,他真心爱生活,是润物无声的那种爱,就像山涧溪水一般平静,但又充满律动.无论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

  • 郭进拴|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 ...

  • 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词.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 ...

  • 汪曾祺: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古.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 ...

  • 汪曾祺:七载云烟

    相关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 汪曾祺:七载云烟 天地一瞬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做斗南村的 ...

  •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