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中的土隔墙
【秦俑百问微讲堂】为何秦俑坑中的土隔墙低于陶俑陕西学习平台2021-01-06订阅
秦俑一号坑局部。参观秦兵马俑时,我们看到气势恢宏的陶俑整齐地排列在由一道道土隔墙分隔而成的一条条“过洞”中,而且这些“过洞”是以敞开的状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其实,秦俑坑原本是一座上面覆盖着顶棚和填土的地下坑道式建筑,犹如今天的“地库”,现在看到的敞开式“过洞”,原来是用隔墙分开的廊道式房间。说到这里,您可能会问:既然兵马俑是排列在有顶棚的房间中,为什么房间两侧的隔墙比修复好的陶俑还要低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微讲堂”前面的节目中曾经说过,秦兵马俑坑的顶棚是由棚木、席子、胶泥层和2米厚的填土构成的。由于坑顶的填土未经夯打,结构比较松软,加上秦俑坑面积巨大,下雨时,坑顶的填土遇水沉降,形成了大面积的积水洼地。由于洼地的存在,坑顶蓄积的雨水无法排走,因此先透过填土将隔水的胶泥层破坏,继而渗入坑中。如此反复且长时间的雨水侵入,导致坑中的土隔墙因水的浸泡而坍塌,其后果便是墙体变低,坑顶棚木塌陷。考古发掘迹象表明,秦俑坑曾先后经历过严重的自然塌陷和人为破坏。考古人员在一、二号坑的底部都发现有淤泥层,一号坑淤泥层的厚度为20厘米左右,二号坑为2—5厘米。这一发现说明,俑坑内曾灌进大量的雨水。研究表明,坑中的土隔墙曾被水浸泡过两次:第一次破坏程度较小,只是冲散了许多兵器落入淤泥层。第二次,水将土隔墙的根部泡软了,使土隔墙失去了原有的支撑力。在上面的棚木和土层的重压下,隔墙出现了塌陷。这两次的破坏很可能是接连发生的。另外,被烧毁的俑坑棚木表明,秦兵马俑坑曾遭受过人为破坏和火焚,一号坑尤为严重。但掩盖在土隔墙坍塌土下方的文物却未见被火烧的痕迹,说明俑坑在被焚烧之前土隔墙已经坍塌。二号坑的淤泥层较薄,说明在被人为破坏之前土隔墙坍塌的情况不是很严重。根据陕西关中地区降雨情况和坑下的淤泥层厚度,再结合关中地区土建的自然沉降规律分析,可以判断俑坑顶部塌陷的时间应发生在建成后一年左右。因为俑坑四周的坑壁与原生地形是一个整体,所以发掘时仍保持秦代当时的高度。据此可知秦俑坑建成时的内部空间高度为3.2米,这个高度也是坑中隔墙的原有高度。由于隔墙坍塌,一号俑坑隔墙的现存高度为1.4—2.4米,二号俑坑隔墙的现存高度为1.2—2.5米。而坑中陶俑最高的有2米,最低的也有1.72米,平均身高为1.8米。如此一来,我们在秦俑坑中便看到了有些地方的土隔墙低于陶俑的现象。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