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丨料峭寒风腊梅香,赏雪听竹待年芳

今日小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
十二月节
月初寒尚小
故曰小寒
月半则大矣
冷气积久为寒
寒冷程度未至极点
小寒
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三个节气
冬季的第五个节气
一年中最最寒冷的日子到了
“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名分和称谓虽有大小之分,但小寒并不小,我们不能因其小而轻视其寒。总体而言,北方冷在小寒的更多,南方冷在大寒的相对多一些。
古人认为,小寒、大寒之寒温,即偏冷偏暖,具有指标意义。只有小寒、大寒“冻透了”,来年开春之后才能顺利回暖。谚语是这样说的:
小寒寒,惊蛰暖。小寒暖,倒春寒。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大日头,来年开春冻死牛。
“小寒风过冬”的农闲时节,其实人们也并没闲着。
此时草未萌、花未开、虫正眠,找寻个物候线索实在不容易,但人们还是顽强地在揣摩着天气韵律,揣摩着此时的干、湿、寒、温与后续天气的呼应关系。
古人描述的小寒物语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二十四节气中只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鸟类作为物候标识的。古人认为,“禽鸟得气之先”,鸟类在感知阴阳之气流转方面有难以比拟的天赋。
 一候雁北乡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乡”是趋向之意。小寒时节,大雁已感受到阳气的萌动,开始向北迁移。
 二候鹊始巢
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准备繁衍后代。
 三候雉始雊(gòu)
 
雉是野鸡,雊(gòu)为求偶鸣声。小寒时节,雉感到阳气的生长开始发出鸣叫,寻找爱情的春天。
到了小寒,北方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南方大部分地区也是霜雪交侵,冷透肌骨。
这时的农事活动,北方可以积肥造肥、兴修水利,南方则需浇好冻水、培土施肥以使农作物安全越冬。
■ 采购年货,准备过年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 九九消寒,每天一笔
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这么冷的节气,吃点儿热乎的、喝点儿暖身的之外,还有“画图数九”的习俗可别忘了。
从元代开始,皇宫到民间都时兴“九九消寒图”,图上或是文字或是图案,但每个字(繁体字)都是九笔。
每年冬至节前挂在室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天一笔。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
小寒节气正值三九严寒,所以“画图数九”的民俗与小寒节气有着密切联系。
数九计数,书法描红,既能求得消寒,也算是冬日里一种不错的消遣怡情的养生方法。
■ 腊八喝粥,各地不同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
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上述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我国古人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
■ 三九进补,熬制膏方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东风吹雨小寒生。
凄凄泠泠似泪痕。
倦鸟投林仍风雨。
山堂晚色几分凉。
空门欲望休。
孤院锁离愁。
疏影枕清梦。
斜阳映霓裳。
上善若水、水涓涓。
人生如梦、梦年年。
小寒迎梅香雪飘,
我等暖春又一年。
等一树腊梅绚烂了冬天,
等一抹红霞晕染了黄昏,
等一场雪落润泽古城。
小寒到了,
春天自然不会远。
就在冬日的路上,
我偶遇一瓣腊梅,一抹冬阳,
一枚冬叶,一片冬雪,
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收藏。
当人们捡尽最后一枚落叶,
当冬雪浸润了时光的浮躁,
又一个春天就要来临了。
是啊,
小寒来了,春节也就要来了。
当即将踏上一段新的旅途时,
总会心怀一丝惊恐,
一丝不安地去盘点这一程的得与失。
只要时光没有辜负,
人生没有虚度,
我们就无所记挂。

—FIN—

整理东方生活美学

排版慢师傅

编辑丨WEY LE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