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起文字来
本文作者:郭利军
一个不善华美言辞的人,情感必定是充盈丰富的,又因骨子里的兴趣和爱好,便偶尔尝试作些真诚文字来,借以记录平淡生活的点点滴滴,抒发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压抑。原以为这些写写算算的活计离自己很远,但转来转去还是回到了算的行业和写的爱好上来,通过写这种无声的语言,或直接或隐喻表达自己的某些想法,达到寓写于乐之目的。
在别人滔滔不绝时,在自己安静独处时,脑子里时常浮想联翩,甚至眼前会莫名飞过一些怪异奇特的画面。大多是一些于公于私均有益的想法和画面,倒也不是空中楼阁异想天开,就是极易根据特定的言语或者情景,总会情不自禁去联想起别的画面和场景。有时也会产生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想法,诚然与自己不善言辞的外表是有些不相适宜的,好在真诚善良之心常在,追求文明进步之心常有,所以天马行空的想法未曾驱使做出半点出格之事,倒是对作些小文留些记忆颇有好处。
作些小文不管有无用处,至少证明自己还在思考,还存在于这个社会。很早以前自己在尝试作一些小的散文随笔时,最担心的就是让所见者认为自己是惺惺作态,无病呻吟。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看开了很多,所作小文平台上分享一些,自己留存一些,都不是为取悦别人,只是想倒带回看自己的人生。这些大概就是为何要作些小文的缘故吧。
我经常思考,究竟如何才能作好,作得有些意义,至少让一千个读者中有十来个认同的,也算不白费气力。前段时间,见编辑部也意识到要“变法”,因为短文章越来越受到了短视频文化的冲击,这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手机短视频不能自拔,像极了百年之前沉浸于鸦片不能自拔的讽刺画面,但个人观点认为这群人压根儿就是不爱文字之人,没有文学情愫之人,也就不用太多去理会,他们抱着视频就足够了,根本不会关心这个事。
纯正的文艺小青年还是喜欢去看一些纸质书籍的,随手浏览一些文学杂志,哪怕是电子书,并不完全迷恋于毫无意义的只是满足于视觉享受的短视频。因此,文学作品的功效作用,千年延续,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年份内是视频无法取代的,地位是撼动不了的。我认为编辑们大可放心,作文这门课还是要重视的,用好平台做好文章还是有市场要坚持下去的。
玩文字,基础还是要有一点的,用好学校里固定学到的,加上课外用心精读细品感悟到的,这些就是很好的作文基础。如果觉得时间不够,可以尝试着阅读一些短小精悍的高品质短文。切记,永远别荒废识字能力和阅读习惯,进而慢慢颓废了思考创作能力。如我,也已经很长时间缺少精读细品一部好的长篇文学作品了,工作之余闲碎时间也只是在网络上浏览一些快餐短文,可以获取一些表层文字常识,赏心悦目,但思想灵魂很少能够和这些短文共鸣。阅读也仅仅就是大致看看了解一下,即使强迫自己逐字逐句细读后大脑也不会留下太深记忆,其中发现的部分好的思想好的句子,记在脑海里的摘抄在笔记本上的,也很快忘却了。所以还是要抽空多读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纸质图书,强文学基础,补写作短板。
作文章,天赋也还是要有一点的,这就是我上面说的要发散思维,这个其实最最重要,要勇于、敢于、善于浮想联翩,要具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能力,沿着中心思想放开了想,想到什么写什么,越多越好,紧接着查漏补缺,精雕细琢,最后连句成篇,最终完整表达成文之意。若是缺少这个浮想联翩,看到土豆就是土豆,想不起来薯条薯片甚至粉条吃多了容易老年痴呆的人,我想也是很难作文的。
我品自己,虽是一个小小的作文爱好者,内心的狂躁和思维的冷静时常在博弈,很多时候文思泉涌,却没有作文的心与境,等到创造好了心境,却又文思枯竭全无作文之意。想来想去,与其胡乱编造日后自己看了都发笑,倒也不如及时作罢,再待时机,干点别的工作或者是于身心健康有益的事情去了。
“文人多愁感,欢喜自己参。多说也无用,静坐鸣苦禅。”自己一直喜欢用批评或者是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边人事,也想如果将此全部作文化诗,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却又发现势单力薄,更容易让别人理解成伤风败俗,最终作文者麻木顺从,也便完美换成了欣赏的眼光和爱咋咋地的思想。又想,这其实也足够了,也达到了读书作文改变自己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