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追星竟然把偶像拉下神坛?!小小年纪追星究竟在追什么?
这两天我跟着办公室年轻的小朋友们吃了个大瓜。
之前我只知道孩子们追星很狂热,但我万万没想到,竟然会狂热到有专业的粉丝团、专业打榜、不喜欢我爱豆的人一律是敌人、对路人疯狂安利的地步。
起因不过是一个流量小生,去年由于一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陈情令》大火,不少网络写手们写出了他的同人文。
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大家各自在各自的圈子开心就好。
可是这位流量小生的粉丝,大概是因为某篇网文写的同名主角的形象不符合自己内心偶像的形象,竟然硬生生地把一个发布网络小说的网站给投诉到被和谐了。
具体过程请咨询各家孩子,老姐姐们跟不上时代了不是太懂这些追星行为。
在娱乐盛行的时代,明星似乎已经成为茶余饭后最关注的话题。
在不断发展的娱乐影视大环境下,孩子们纷纷有了自己pick的偶像。
但一提到「追星」二字,许多父母就如同看见了洪水猛兽般,唯恐从此泥足深陷不能自拔。
因为追星往往带着令人担忧的负面色彩,是老师、家长们讨伐的对象。
面对孩子的偶像崇拜,父母们到底应该如何做出反应呢?应该给予怎样的理解?怎样理智的应对呢?
其实家长对此有反抗心理,大概是因为害怕孩子会消耗过度的精力、金钱和健康的行为,甚至形成一种:为你痴为你狂,为你咣当撞大墙的心理。
因为这样的事情近年来屡见不鲜,而且大多数都发生在未成年人群体之中。
“9岁男孩因打赏主播花光家里10多万元钱”
“某高中女生为追星而辍学”
“17岁初中生因没钱见偶像离家出走”
……
其实在孩子还没有形成完整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很容易被带“跑偏”。
如果家长不及时察觉和纠正,那么孩子会因为盲目追星而形成错误的三观,甚至影响孩子的未来。
说起追星,其实,孩子对偶像的崇拜并不是突然开始的。
如果父母认真想想就知道,孩子在小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这种行为,只不过小时候追的“星”是爸妈,在他们眼里,父母的强大,无所不能。
而渐渐的,孩子长大了之后,心灵版图也开始扩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也见到了更多的事,他们不再把学习的对象局限于父母,而是面向于对外的更多人。
在他们笃定以偶像为学习对象的时候,偶像的努力、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挥洒汗水,都是他们学习的地方。
可是,当父母急于否定,打破他们的精神寄托,孩子就觉得得不到家长的理解,甚而产生叛逆情绪,影响亲子关系的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可以想想,跟孩子关系的崩裂,是这样开始的吗?相信百分之八十的家长处理这种问题都是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孩子会追星?
其实家长也需要想想其中的缘由。
心理学发现,人的“意识”是阶段性发展的,以七年为一个周期;
而人为了成长,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崇拜的对象。
第一个成长阶段:
从出生到大约七岁换乳牙之前。
这个阶段,是孩子快速长身体的阶段。
此时,在幼儿的意识中,他自己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周围的一切都影响着他的生命的构成,因此幼儿本能地以模仿来学习。
因为父母为其提供了生存的保障及生活指导,所以这时,父母是幼儿崇拜的偶像。
第二个成长阶段:
七岁到青春期(一年级至八年级)。
这时孩子的身体发育已经完成,从心理上说,他要像小狐狸那样脱离母亲而独立生存了。
此时,他再不视父母为偶像,而是在家庭之外寻找“父母替代者”,寻找新的楷模和权威力量来追随,并通过感觉来学习,模仿,崇拜,在“崇拜”中成长。
此时的崇拜对象是弥散性的,他要酷,要是成功者等。
第三个成长阶段:
青春期到二十一岁。
此时,孩子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个人的判断力、独立的思想和抽象的理想。
他们开始在外部世界寻找榜样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榜样”是他们崇拜的目标,给了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方向。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偶像崇拜其实是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
很多青少年,尤其小女孩对偶像的爱有一些独特点,被称为“普塞克式爱”:
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的认知,爱的只是明星的人设而不是他的人本身。
单向情感交流,充满了虚幻和神秘,一旦毁灭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
双趋情绪体验,巨大的激情和动力,巨大的困惑和压力,情绪波动很大。
太多东西只是自己幻想出来的海市蜃楼,有朝一日梦碎,乃至于自暴自弃。
追星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人追星追着追着自己就迷失了,有的人追星则成就了更好的自己,乃至和偶像并肩。
岳晓东先生书中,将追星根据自尊自信程度的的不同,分为四种:
自恋型追星就像私生饭,对明星提出过分要求,肆意妄为。
自卑型追星无法从偶像身上汲取有益于自己人生的正能量,
自误型追星,则自尊水平低,甚至作出一些自残行为。
现在的非理性追星比以前要复杂很多,各种的活动,打榜、控评、反黑,举报,超出经济承受能力买周边买代言,攀比,堵机场......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以至于迷失。
“脑残式追星”和“正能量追星”的根本区别,也许就在于是自我是否强大,是否能够独立思考。
自我足够强大,就不会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幻想出来的人身上,不会把别人的成就当成是自己的,不会迷失自己,而是把偶像精神内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人首先要爱自己,才能有力量去爱别人。
因为爱别人,更要善待他人,爱一个人不能成为伤害其他人的理由。
可是,如果孩子陷入明星崇拜该怎么办呢?
家长一定要调整认知,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崇拜明星了,父母应该高兴,那说明,孩子的身心非常健康。
如果孩子谁也不崇拜,反而应该着急,那说明您孩子的心理年龄还没有进入青春期。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没有广义的“明星崇拜”,或“明星崇拜”的欲望被父母抑制,很可能会造成“安全感”的缺失。
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想脱离父母,到外面去探索世界。
但面对纷繁未知的世界,他内心会感到惶恐,必需找个“强者”来崇拜,来学习、模仿,希望自己强大起来,这样他内心才会产生安全感。
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没有经历“崇拜”的过程,即第一步,最基本的社会化的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内心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将来到了适婚的年龄,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心理学发现,人的心理也遵循“能量守恒”原则,即,当人在某一方面有所缺失时,必会寻求补偿,以保持心理的平衡。
那些在青春期没有建立起“安全感”的孩子,无论是男孩、女孩,进入适婚年龄后,都会找一个强势的人来恋爱,或者有钱、或者有势、或者年长、或者高大,唯有这样,他们内心才会有“安全感”。
有的父母会说,我希望他崇拜英雄,但不是什么娱乐明星。
即使这样,也不能硬行制止。
因为此时,孩子的感觉能力比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要来得快而深刻,故很多行为都显得缺乏理性指导,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徒劳无功的。
而且,因为“光环效应”的结果,娱乐明星在孩子的眼里,是完美的,是强大的,同样会满足他成长的心理需要。
同时,因为社会的成长标杆并非“明星”一种,其他参照,会对孩子的明星崇拜进行调整。
如,有一位中学生说,他曾非常崇拜某明星,但上高中参加军训后,又开始崇拜军人。
所以请不要压制孩子的明星崇拜心理,最好让他自行调整。
心理学上认为,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是孩子获取社会知识与经验的一种方式。
所以,当发现孩子追星时,作为父母,不应该一味制止,而是合理利用偶像效应,正确引导孩子。
(1)帮孩子一起寻找偶像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孩子去学习偶像身上的优点,鼓励孩子变得更优秀。
周杰伦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他凭借其过人的音乐才华屹立于华语乐坛巅峰,历时二十年风头依然无两。
一位妈妈为了和正处在叛逆期和女儿拉近关系,闲聊时就会有意无意的聊起女儿的偶像——周杰伦,聊周杰伦的故事,聊周杰伦对妈妈和妻儿的爱,聊周杰伦身患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还依然坚持工作……
平常女儿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总是很容易放弃,妈妈就劝说道:你的偶像会因为这一点困难就放弃了么?你希望自己长大后有钱买他演唱会的第一排门票么?
孩子听后,偷偷查了演唱会门票的价格,也下定决心好好读书了。
真正的偶像能给人以规范,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感动,给人以力量。
Ta可以成为亲子间的共同话题,也可以成为孩子前进的目标与方向。
(2)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孩子追星的好奇心和行动,甚至可以陪孩子一起追星。
朋友的孩子很喜欢TFboys,梦想去参加他们的演唱会,但是家长无法挤出时间来陪他。
朋友没有选择粗暴的拒绝,而是跟孩子谈了个“交易”:如果在期中考试的时候有进步,能少一些因马虎而犯的错误,就可以跟随粉丝团去看演唱会。
为了偶像,孩子一改平时漫不经心、懒懒散散的学习状态,自己做了严密的学习规划,最后真的在期中考试中成绩飞跃,达到了朋友的要求。
现在,这个孩子并没有因为追星而荒废学习,反而愈加被偶像的才华和人生经历所感动,对自己也保持了较高的要求。
(3)做好钱款控制,适度的监管是有必要的。
之前有新闻报道,上海一位初中生,为了追星竟自掏腰包为偶像租赁广场上的广告位,宣传偶像的演唱会……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孩子手里都有了一定的零花钱。
但他们并不懂得金钱来之不易,挥金如土,如果家长不对此进行适度的监管和引导,孩子很难养成健全的金钱观。
所以适当的管控孩子的追星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引导孩子用健康、积极、正向的方式追星才是正途。
《明星大侦探》里说过的一段话:
偶像是镜子,折射的是你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
偶像是力量,给予你面对生活的希望与勇气。
偶像是陪伴,共同成长,各自精彩。
偶像的意义,是带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偶像和粉丝最好的关系,无非八个字:彼此守望,相互成就。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偶像崇拜,不必着急,要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或者看看TA自己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追求,如此说不定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TA。
青青莲子的爸爸妈妈们注意啦!
家庭教育核心课程「个人成长营· 第10期」
公众号粉丝特惠,直降300元!
点击了解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