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料到,这块偶然发现的石刻竟然是失踪千年的国宝,是四川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
2004年3月12日,雅安市荥经县民建乡中心校老师牟健在河边游泳,抬头的一瞬间,偶然发现国道路基下的岩石上隐约有些字迹。
牟健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同校老师、爱好书法的刘大锦。
3月14日,刘大锦顺着河岸边的小路,一路攀爬来到石碑前,他对着碑文看了半天,记下碑文。当天,刘大锦把电话打到了书法爱好者秦启华家中。他照着抄写的文字一字一句地念着。
念到一半,秦启华说:“不用念了。”随后,秦启华将碑文的后半部分脱口而出,并激动地说:“你立了一大功!”
何君阁道碑隐藏在雅安市荥经县一段岩壁
消息层层上报,文物部门迅速派专家前往,来自书法、碑刻、文物方面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对摩崖题记进行了考证。
通过对行文格式、用笔风格的初步判定,该题记就是汉代何君阁道碑真迹无疑。
释文: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徙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
千百年来,各种金石古籍中,关于何君阁道碑的出处去向、字体变化都众说纷纭。甚至在荥经旧版县志中,还有关于何君阁道碑被盗的记载。研究者普遍认为,该题记已经散失,无从查找。
失传千年,这块传奇的碑刻已经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了。谁也没有想到,何君阁道碑竟然神奇现身在这样一处绝壁之上。
古籍中所说的“何君阁道碑”,其实应该是摩崖石刻。
石刻位于国道108线路基之下大约10米,一块向外倾斜、近乎直角的岩石上,整体镌刻在高约350厘米,宽约150厘米的页岩自然断面上。
上面岩石呈伞状向前伸出约2米,形如屋顶,有效地保护了石刻免遭日晒雨淋。
刻石四周随字体变化凿陈,全文共52字,排列7行。碑帖每行7字9字不等。字迹清晰完整,最大字径宽9厘米,高约13厘米。
书法风格极具早期汉隶典型特征,古朴率直,变圆为方,削繁就简。洒脱大度,反映了由篆及隶的演变过程。随字之笔画多寡而异,错落有致。
2007年3月24日,来自文物部门的专家对何君阁道碑进行现场考证,他们认为这就是历史上失踪多年的何君阁道碑无疑。
作为四川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刷新了历史学家对南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对研究古代交通史、行政管理制度、公文行文方式、计量、书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释文:蜀郡太守平陵何君,
宋代大学士洪适就高度赞扬了何君阁道碑。“字法方劲,古意有余,如瞻冠章甫而衣缝掖者,使人起敬不暇。”洪适觉得,看见这些字,就好像看见古雅的儒士头戴古时的帽子,穿着宽袍大袖的礼服,让人肃然起敬。
释文:遣掾临邛舒鲔,将
洪适把对何君阁道碑的溢美之词收录到他编纂的《隶释》中,《隶释》共27卷,收录汉碑碑文等258种珍贵的书法碑帖,何君阁道碑拓片也在其中。这是有关何君阁道碑的最早记录。
释文:徙治道,造尊楗
碑帖的书法价值尤其被中国后世书法家推崇。不单是宋代的《隶释》记载了何君阁道碑的碑文,之后的《碑式》、《字原》、《墨宝》等著作,也都对此碑赞誉有加。直至清代,冯晏海的金石学著作《金石索》,仍对何君阁道碑称赞不已。
释文:阁,袤五十五丈,用
释文:功千一百九十八日。
释文: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
释文:道史任云、陈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