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者鼻祖冯道,是怎样成为经5朝历11君政坛不倒翁的?

自唐末朱温篡唐开始,便开启了一发不可收拾五代大乱局,这个时代是中国社会极其黑暗的时代,也是各色人等粉墨登场的时代。出过史上最下流的皇帝朱温,最无耻的皇帝石敬瑭等等,类似这二位的五代人物还有很多。但数过各色帝王之后,接下来我们会发现在大臣之中,有一位老谋深算,历事5朝11君的政坛不倒翁冯道先生,盘点一下他的人生过程,简直就是一部为官者鼻祖的传奇经历。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冯道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一王四朝”,先后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一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等官位。

据史载,冯道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乱世出英雄,乱世同样出奸雄。冯道开始在幽州军阀刘守光手底下当一个小官吏,但他看不惯刘守光滥杀无辜的凶残做派,后经人帮助离开刘守光,到太原投奔了晋大将张承业。张承业又把冯道推荐给了乱世枭雄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手下,并由此正式踏上了为官之路。由于李存勖的后唐政权,选拔人才仍旧按照是否名门贵族的标准选拔,所以,冯道此时的官职并不高。

后来,李存勖被李嗣源杀死后,李嗣源登位,是为后唐明宗,他比较重视有文才的人,于是,冯道被明宗封为宰相,由此一发不收拾。在为明宗效力的七年中,冯道引荐任用了不少有才识的孤寒士子,还经常劝谏李嗣源居安思危,关心百姓疾苦。

李嗣源死后,他在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但闵帝地位不稳,所以,冯道为了能够长久做官,便放弃了曾经坚守的一些原则。

李从厚继位惹恼了手握兵权的李从珂,李从珂率军攻占了京城,李从厚吓得提前逃跑到了石敬瑭的军营。冯道和众大臣无所适从,深受李存勖和李从厚知遇之恩的冯道,此时选择了实用主义原则,就是率领百官迎接叛军李从珂,等于背叛了李从厚。李从珂封他作了没有实权的司空之职。

不久之后,石敬瑭又与李从珂打了起来,石敬瑭打不过李从珂,只好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并向契丹承诺甘愿做儿皇帝,同时割让燕云十六州。这样,有了契丹的支持,石敬瑭打败了李从珂。冯道又一变身成了石敬瑭的宰相。冯道为石敬瑭出使契丹,完成了儿皇帝的正式任命和割让土地的事。冯道冒着生命危险为石敬瑭完成了使命,却也因此给自身抹上了永远也洗刷不掉的耻辱。石敬瑭非常器重他,不断加封,直至封为“鲁国公”。

石敬瑭死后,其子石重贵继位,冯道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可契丹却不买石重贵的账,后晋出帝开运三年,耶律德光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占领汴京。

冯道见契丹势大,而且自己还曾出使过契丹,与耶律德光打过交道。凭着这些,冯道便主动跑去求见耶律德光,但少数民族行事风格与中原不一样,耶律德光早就忘了此前冯道的逢迎,一见面就“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又问:“何以来朝?”冯道只得逢迎道:“无城无兵,安敢不来。” 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这种自甘贬辱的态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兴,被任为太傅。

契丹的统治非常残暴,根本就不能长久,冯道后来看出契丹日后必然还得退回,便悄悄想法子给自己留后路,保护了中原的一些地方和一些人。后来,人民到处反抗契丹,耶律德光只好北撤。此时,石敬瑭手下大将刘知远趁机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一方面为了安定人心,笼络势力,便拜冯道为太师。

刘志远的江山刚坐了四年,就被郭威带兵攻入京城打败,冯道再次上演率领百官迎新皇帝的老套曲目。郭威需要冯道这样有威望的旧臣帮助稳定局面,就留冯道继续担任宰相。

可郭威命短,没几年就驾崩了,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但此时,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却联合契丹军来攻打柴荣。冯道因为对契丹军事实力很惧怕,所以,就判断后周很可能失败,心里便起了波澜。而当时34岁的柴荣是一位极具胆识和才干的英明之君,面对强敌压境,他并不慌乱,沉稳应对,但老迈的冯道却给柴荣泼凉水。柴荣说:“过去唐太宗征战,都是亲自出征,难道我就不能学学他吗?”冯道说:“不知陛下是不是唐太宗。”柴荣又说:“以我兵力之强,出击刘崇、契丹联军,犹如以山压卵,如何不胜?”冯道说:“陛下能为山吗?”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说得柴荣大怒,他私下里对人说:“冯道太看轻视我了!”

后来,能干的柴荣果真大败刘崇和契丹联军,得胜还朝。得知消息的冯道自觉无脸面再见柴荣,而且,此时他也身染重病,没等柴荣回来他就病死了,享年73岁。

冯道一生奉行的是,既要洁身自好又可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学。后来,有人因他“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而将之称之为政坛不倒翁。冯道的一生是为官的一生,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都投入到如何能够长久做官上,凭着老谋深算和机巧投机再加上不辨是非,他成功了,成功地实现了“经5朝历11君”的“光荣使命”!(文∕李德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