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思想是消极无为吗?
周末在家大声朗读《金刚经》,被老婆大骂“神经”,并说你出家做和尚得了,真是肤浅得很,佛经怎么和“佛系”画等号呢?佛家思想又岂是消极无为?
佛家的主要工作是修行。什么是修行呢?就是在生活中获得智慧。人的修行方式有很多,打坐冥想,读书学习,工作旅行都是修行,通过各种活动,人可以从中获得智慧,获得一种宠辱不惊的平和淡定。
一提到修行,很多人想到的是在深山老林或是世外庙宇去参禅打坐,其实不然,佛并不是让我们消极遁世,而是让人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能够以更平和的心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那些不可预知的变化。
即使是最大公司的CEO,也不意味着可以绕过或是超越死亡、衰老和疾病,在生老病死面前,他们也会和普通人一样脆弱,假如没有面对这一切的准备,那么我们千辛万苦建立的这一切生活,并把它变得如此狭小,那究竟有何意义呢。
佛学也可以令人获得更多的反思的能力。反思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而且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显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佛学可以帮助人更好的反思自己,增加对情绪的控制和感知能力。通过对自我的觉察,我们也可以增加自身内在的灵性,在正念冥想的过程中,会产生慈悲心,从而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感恩的关怀。所以,佛家思想决绝麻木,拒绝冷漠,而是告诉我们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佛家讲缘起性空,无着相,意思是人要戒贪、戒痴等等。贪和痴确实能给人带来快乐,但也能给人带来痛苦,故而“执迷不悟”的人眼界和格局都很狭小。他们永远会被“相”所迷。
去年,在山里住了一夜。夕阳之下,独坐小院,看远处山峦起伏。人类在高山的对照下,显得过于渺小,无论是重量维度还是时间维度。高山伫立在那里,任凭时光和天气的蹂躏,有时候云来了,有时候云散了,有时候结冰了,有时候冰化了。所有这一切,只是装点了它的模样,却无法改变它存在的事实。如果我们静静地看着它一段时间,就仿佛能看到时光流逝的样子,除了它,一切都在流动。
人生实苦,人究竟该如何解脱各种痛苦,佛教会了我们许多道理,首先,人是有业的,各人做好各人的事情即可,因为一个业完成,我们还有新的业要完成,因此不必急于求成于结果,该来的一定都会到来。佛也告诉我们万事皆有因果,现在所为皆是以前的果,也是未来的因。因此,在认清因果之后,我们便会坦然许多。
另外,佛学当中还有一种博爱思想,首先要爱自己,然后再去爱他人,这是一种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生活中各种悲剧的发生,很大原因就是人没有发现自己的心。这个“心”是什么?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学佛就是要发现自己的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佛法是令人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是令人可以超脱于这个现实世界的,但是这种获得快乐的能力是要靠自己获得的,就是要读书,就是要努力工作,就是要己若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们学佛学就是要:
给不安的的人以心灵的归属
给低谷中的人以心灵的安慰
给面对死亡者以心灵的寄托
给心有烦恼寻求解脱的众生以安心的道路。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