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肢体和手足逆冷 )它与中风痫证不同 中风,昏迷时间长,多有后遗症。痫证,反复发作,症状相似,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等,诱因不明显。

厥证

厥的含义有多种,有指发病形式,“忽为眩仆脱绝”,“突然昏运,不省人事”;有指病理机制,“厥者,尽也”,“厥者,逆也”,言其气血败乱,或气机上逆;有指临床表现,四肢逆冷、手足不温者。就本证而言,主要是指前两者。厥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以精神情志因素为明显诱因而发作者,如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等,时有发生。对于本证患者,应采取综合应急措施,运用多途径、多渠道的救治手段,以满足临床治疗上的需要。

厥证病状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暴厥尸厥等。发病后多可在短期内神志苏醒,重者也可一厥不复。常因导致阴阳失调,气机暴乱,气血运行失常,气血上逆,挟痰挟食,使清窍闭塞;或气血虚亏、精明失养而引起。在诸多病因中,以精神因素较为多见。临证时有虚实之分:  ①虚厥。证见面白口张,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沉微细。属气虚者当用回阳四味饮加味以补气回阳;属血虚者用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                                                          ②实厥。证见呼吸气粗,肢体强直,牙关紧闭,脉沉实或沉伏。其中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为气厥,治以顺气开郁,方用五磨饮子加味。因暴怒等气血并逆于上,兼见面赤唇紫,舌红脉弦者为血厥,治宜活血开郁,方用通瘀煎。如痰湿素盛之人,因暴怒而致厥;兼见喉中痰鸣,苔腻脉滑者为痰厥,治宜行气豁痰,方用导痰汤。因暴饮过食而致厥者为食厥,兼见脘腹胀满,苔厚脉滑,治宜和中开郁,方用保和丸加减。因感受暑邪而发病者为暑厥,兼见面红身热,舌干脉洪数,用清暑益气汤以解暑益气。                                                             厥证,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不难辨识。对厥证的急期应根据虚实分别用参附汤灌救和搐鼻散取嚏,苏醒后再用汤药调治。  厥证还当与中风、痫证相鉴别,中风,昏迷时间长,多有后遗症。痫证,反复发作,症状相似,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等,诱因不明显。

历史记载

  《内经》论厥甚多,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死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种学术观点,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而且重在感受外邪而发厥。此类厥证在伤寒、温病学中均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属于外感病中的发厥,对于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一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生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自隋唐以降,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宋《卫生宝鉴·厥逆》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至明代《医学入门·外感寒暑》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景岳全书·厥逆》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病因病机

  情志因素主要是指恼怒惊骇恐吓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是厥证的主要病因。在通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剧烈的情志变动,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即可致气逆上冲或清阳不升,而清窍失灵发生昏仆致厥。  体质因素这是厥证的病因之一。体质指人的素质而言,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平素气血阳阴亏虚,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脑海失养,发为厥证。 亡血失津,气随血脱,阳随阴脱。饮食不节,聚湿生,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清阳被阻。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所谓气机逆乱是指气上逆而不顺。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为厥;素来元气虚弱之人,徒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发厥。  升降失调是指气机紊乱的病理变化。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情志、痰食、外邪而致气的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而成痰厥;或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致食厥;或暑热郁逆,上犯神明而致暑厥。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素有肝阳偏亢,又暴怒伤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同样,大量失血,血脱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发为血厥。

诊断要点

  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时性,“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和常人一样。 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之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注意询问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以及厥之前后的表现。  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血压,血糖

鉴别诊断

  厥证有时易与眩晕、中风、痫病、昏迷等病相混淆,在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厥证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其昏倒时间较短,发时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无明显的后遗症。  眩晕是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改变。中风病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体有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舌歪斜、瘫痪失语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瘫痪、失语等后遗症。  痫证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痫之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发作时间短暂,但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咬破舌头,两目上视,小便失禁,且常反复发作  

厥证

,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如常人。此外还可经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症候。一般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

治疗原则

  厥证乃急危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开窍法适用于邪实窍闭之神昏证,以辛香走窜的药物为主,具有通关开窍的作用,如搐鼻散取嚏,后用苏合香丸。主要是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在使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之类的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不宜加热煎服。针灸抢救厥证简便有效,常用针刺的穴位有人中、内关、十宣等,灸法的穴位有百会、神阙、关元、气海等。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精竭气脱之神昏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而提高气的统摄能力。对于失血过急过多者,还应配合止血输血,以挽其危。由于气血亏虚,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品。

厥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Ⅰ.气厥

  实证【证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呼吸气粗。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弦或伏。  【治法】 顺气开郁。 【方药】  主方五磨饮子(汪昂《医方集解》)加减,或通关散  处方:沉香10克,乌药12克,木香6克,枳实12克,石菖蒲10克,槟榔12克,藿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阳偏亢者,可加入钩藤12克、石决明30克。  虚证【证见】 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细微。  【治法】 补气回阳。  【方药】  1.主方四味回阳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熟附子10克,炮姜10克,黄芪20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各20克。  2.中成药参附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脉缓慢推注,每15~30分钟1次,可连续3。5次。或以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500毫升中静滴。

Ⅱ.血厥

  实证【证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质暗红,脉沉弦。  【治法】 活血顺气。  【方药】  主方通瘀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尾12克,红花12克,山楂15克,乌药12克,青皮12克,木香9克,香附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  虚证【证见】 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沉细数。  【治法】 补养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黄芪3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者,可加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  2.中成药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注,隔10~15分钟1次,连续3~5次。或以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250~500毫升中静滴,直至病情好转为止。

Ⅲ.痰厥

  【证见】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 行气豁痰。  【方药】  1.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南星10克,枳实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芩12克、瓜蒌仁10克、栀子10克、竹茹12克。  2.单方验方痰厥汤(印会河验方)  处方:川乌头、生附子各3克,干南星4.5克,广木香3克,石菖蒲6克,灯心草3扎,朱砂0.3克(冲服)。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寒痰厥逆型。

Ⅳ.食厥

  【证见】 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 和中消导。  【方药】  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  处方:神曲12克,山楂18克,莱菔子15克,藿香12克,苍术10克,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  若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导滞下行。  厥证治疗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凡属气厥、血厥、痰厥之实证者,均可用生半夏末或皂荚末,取少许吹人鼻中,使之喷嚏不已;或以石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纳舌下。均有通窃醒神之效。  2.针灸疗法  (1)针刺:针人中、内关、百会、素髎、十宣、十井等。实证者,可十宣少量放血。  (2)灸法:灸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用于虚证。  (3)耳针:针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心肺、升压点、呼吸点。

预防及调摄

  病人昏厥发作跌倒时,应让其平卧,迅速解开衣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应吸痰,以免痰液阻塞,气道不利。当患者开始清醒时,不要急于坐起,更不要站起,应再平卧几分钟,然后徐徐坐起,以免昏厥再发。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有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其病因多由七情内伤、外邪侵袭、亡血失津、饮食劳倦等引起气机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上有气、血、痰、食、暑等厥之分。治疗以醒神回厥为总的治疗原则,但厥醒之后应注意调理善后,治疗原有病证。气厥、血厥尤宜详辨虚实,而二者之实证又有相似之处,如形体壮实,引发,发作时均见卒然昏厥,牙关紧闭,脉沉弦等症,但气厥实证是因肝气上逆所致,觉见情绪改变,反复发作之,特点,醒后也可出现哭笑无常等表现,治宜顺气开郁;血厥实证是电由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引起,平素多有阳亢表现,  

厥证

治宜活血顺气;气厥虚证则多见于元气素虚之人,加以惊恐、过劳、饥饿、睡眠不足等诱发,因一时气机不相顺接,清阳不升所致,治宜益气回阳。血厥虚证,则多见于失血之人,血虚不能上荣所致,治宜补气养血。至于痰厥乃痰气交阻,上蒙清窍所致,治宜行气豁痰。食厥乃食气相并,气机痞膈所成,治宜消导和中,此型多见于小儿。暑厥乃中暑或暑伤气阴所致,治宜清暑益气,开窍醒神。因厥证常复发,故预防调理尤为重要。  预防调护:  1.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2.加强思想修养,陶冶情操,避免精神和环境的刺激。  3.对已发厥证者,更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救治措施救治。  4.患者苏醒后,要消除其紧张情绪,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不同的饮食调养。  5.所有厥证患者,均应严禁烟酒及香辣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加重病情。

内科疾病

其他科技名词

肺癌 悬饮 卒心痛 真心痛 厥心痛
胸痹 心厥 心悸[病] 惊悸 怔忡
中风 中风后遗症 头痛[病] 真头痛 头风
口僻 眩晕 NFDAD病 癫狂病 癫病
狂病 不寐[病] 多寐 健忘 百合病
痴呆 脑瘤 侏儒 胃痛[病] 吐酸[病]
嘈杂[病] 痞满[病] 反胃[病] 噎膈[病] 胃石
泄泻 久泻 暴泻 暴吐 呃逆[病]
胃癌 胰癌 肠癌 腹痛[病] 便秘[病]
解NFDBA 痰饮[病] 黄疸[病] 阳黄 阴黄
急黄 肝著 臌胀 肝痈 肝癌
肝厥 胁痛[病] 胆胀 胆石 蛔厥
水肿[病] 阳水 阴水 风水 皮水
石水 脾水 肾水 正水 淋证
热淋 石淋 气淋 血淋 膏淋
劳淋 癃闭 关格 尿崩 小便失禁
肾著 肾痈 肾痨 肾癌 膀胱癌
遗精 梦遗[病] 滑精[病] 早泄 阳痿[病]
阳强 不育 缩阴病 血证 咯血[病]
吐血[病] 便血[病] 尿血[病] 鼻衄[病] 紫癜
厥证 气厥 血厥 痰厥 食厥
寒厥 热厥 酒厥 郁病 郁厥
积聚 虚劳[病] 内伤发热 汗证 自汗[病]
盗汗[病] 黄汗[病] 脚气病 湿脚气 干脚气
脚气冲心 脱证 消渴 食NFDBA 痹病
风寒湿痹 行痹 痛痹 著痹 热痹
肌痹 骨痹 脉痹 筋痹 皮痹
周痹 痛风 颤振[病] 痿病 痉病
腰痛[病] 蛔虫病 钩虫病 蛲虫病 姜片虫病
丝虫病 鞭虫病 囊虫病 绦虫病 肺吸虫病
血吸虫病 中毒病 钩吻中毒 乌头类中毒 雷公藤中毒
毒蕈中毒 菜乌紫病 食鱼蟹类中毒 食物中毒 狂犬病
炭疽 麻风 梅毒 杨梅疮 花柳病
克山病
以上科技名词按拼音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