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方言原来是这么来的......
胶东话中口语、俗语中的古语
dai饭
胶东的许多地方的人都把“吃”说成“dai”,查过很多资料,没有找到读“dai”音的字有“吃”的意思。后来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看到“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其中的“啖”即是吃,吞咽的意思。还有宋代诗人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其中的“啖”也是吃的意思,但是“啖”读作“dàn”,并不读作“dai”,可能是年代久远读音发生变音的结果。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并不是准确无疑的说法,所以仅供大家参考。
婢养的
这算是句不文明的话,常用来骂人,但是这句口语绝不是大家想象得那样龌龊。奴婢,在古代分为官、私两种,是官宦、富贵或有钱人家的下人,身份卑贱,通常是 穷苦人家的孩子卖身于主人家,或者是官宦犯重罪,抄没其家后,子女沦为奴婢。婢,特指女性,其本身就是下等人,且有许多是终身为奴,婢所生养的孩子,其身 份之下贱,可想而知,书面语谓之“家生奴”,《红楼梦》里的“家生奴”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举例。所以骂人“婢养的”其实是指人的出身极其下贱所言,其年代 之久远无可详考。
流囚
这也是一句骂人话,通常说做“流儿囚”,往往是指那些不务正业,整天游手好 闲到处惹是生非的年轻人。古语的“流”,是“流放”的简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就是把犯了罪的人押解到边远苦寒之地,圈禁、拘押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从事 苦役劳作的刑罚,自汉代延至魏晋,改名“徙”,或叫做“徙边”,直至清代,“流”、“徙”之刑名仍存,可见胶东人的骂人话儿也很具有些历史考究。
何苦来
明清话本小说中多处可见“何苦来”这个词儿,胶东人的口语中也很常见“何苦来”。比如“没事找事,你这是何苦来呢?”意思是说——你本来可以不管不问,你的关心和殷勤纯属多余,你本来什么也不图,反倒惹了不是。
能矣
胶东人常有如此对话——某人问,你能不能怎样怎样,另一个人答道“能矣”,或是“不能矣”。“矣”是一个文言助词,相当于白话中的“了”,如“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等等。胶东人至今“能矣”,胶东国学之深厚可知矣。
夜来
胶东话的“夜来”即指昨天,昨晚,这是典型的古语。小时候咱都学过孟浩然的诗《春晓》其中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里的“夜来”就是“昨晚”的意思。苏轼有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其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也是此意。
宾服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古语。胶东话里问人服不服气往往便问“你不宾服?”。《史记》载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 服……”古代——周以前吧,包括周——以天子的国都为中心,向外方圆每五百里有一“服”,各“服”因距离天子国都的远近而有不同的纳税、上贡制度。天子国 都四面以外五百里为“甸服”,此乃天子脚下,王权所及之地,后世叫做“京畿”。甸服外五百里的区域便是“侯服”,此为诸侯所辖之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 叫做“宾服”,宾服就有点远啦,距国都千里之外,诸侯尚且不及,何况天子,虽然王权不及,但《季氏将伐颛臾》中孔丘言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让远人自己主动地来归顺、服从,此谓“宾服”。再往外便是“要服”、“荒服”,与本题无涉,恕不一一解释。
隔山窵远
“窵”字读作“diao”,四声。“窵远”也属于古语,意为“遥远”,现代汉语极少使用。胶东人说的“隔山窵远”便是对遥远的加倍形容了——隔着山得遥远。
敢莫
胶东口语中有“敢莫”一词,意为“莫非”,一种带有疑问性质的不太肯定的答话。如某人问“那些东西是给我的吗?”另一人答道“敢莫是。”现代汉语中几乎不见这种口语,一般用“大概”、“可能”等词语代替。很有意思的是,我在杭州、南京等江南一代都听过当地人有这种口语。
书坊
胶东许多乡间常把学校叫做“书坊”,孩子去上学说做“上书坊”。古代的“书坊”其实并非是指“学校”,而是指“藏书、出版印刷乃至卖书的地方”。唐末五代乃至有宋一代,藏书馆院以及书肆俗语皆曰“书坊”。胶东人把学校叫做“书坊”,乃是对古语“书坊”一词的含义延伸,但其年代久远也可见一斑。
胶东地区古地名的遗留:
胶东有许多地名有古语遗留痕迹:明代军事所置“卫所制”,下设营、堡、寨、墩、台……威海,古名“威海卫”,烟台的奇山千户所,至今有“所城里”的地名;威 海地区文登有“文登营”,乳山有“乳山寨”、“海阳所”;烟台地区蓬莱有“登州镇”、“解宋营”、“安香台子”,芝罘区有“海防营”,“东、西炮台”、 “东南哨”;莱山区有“清泉寨”、“金沟寨”、“南寨”、“北寨”、“望杆墩”、“朱港堡”,开发区有“三十里堡”、“五十里堡”、“刘家台子”、“宫家 台子”等等,这都是明清时期的边防、海防驻军要地,这些古地名,至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