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半夏及其经方研究
目的:采用知识挖掘技术,在病证要素理论的指导下,从《伤寒杂病论》注疏文献中系统梳理含半夏经方的主治症状、主治病机和药物功效,进一步疏证半夏的主治功用及其在经方中的配伍应用规律。从而为临床更好的使用半夏及含半夏经方提供借鉴。方法:1.文献摘录、校勘与文献数据库构建:以《伤寒杂病论》中含半夏的42首经方及其相关的72条经典条文为研究对象,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18部注本文本,通过复印、录入、校对后输入Access数据库中进行管理,并对每一条条文的注疏文本进行统一编码,形成研究文本,并分类汇总输出,作为本次研究的附录文本。2.含半夏经方知识库构建:(1)在文献数据库基础上,构建知识加工窗体,从研究文本中提取含半夏经方条文的病证要素知识元,包括病位、病机、证候相关症状;(2)提取全方、半夏单味药及半夏配伍的主治功效、主治症状知识元;(3)知识加工过程由经过培训的学生进行提取,每条文本均由2位同学分别进行加工,加工后的文本通过数据库进行汇总对比,再经老师团队进行审核校对后形成用于分析的知识库。3.数据分析:根据疏证目的构建含半夏经方与证候要素之间的查询,分类输出各证候要素之间的关联频数以及共性频数,并根据展示的需要进行汇总输出,所有分析均在SAS9.4软件平台上进行。具体疏证内容包括:含半夏经方主治病机、主治症状的共性规律,半夏单味药的主治功用、主治症状,半夏加减、配伍、剂量、最简方分析。分析结果以列表的形式展示,证候要素疏证结果来源在表中注明疏证文本编号,以便于在附录文本中定位查询。半夏配伍的分析方法采用经方数据库数据,经方数据库包括《伤寒杂病论》252个方剂的组成,采用关联规则和卡方检验方法分析,分别计算半夏与任意中药配伍的频数、置信度和卡方检验P值,对P<0.05的配伍进行深入讨论。结果:本研究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及其注书中半夏及含半夏经方的疏证研究,从病证要素的多个层面对《伤寒杂病论》中半夏及其经方进行了较为系统分析,分别对含半夏经方全方、半夏最简方、半夏单味药、半夏在经方中的加减、半夏配伍和半夏应用剂量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统计,初步总结了半夏及含半夏经方的主治功用。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一、构建了含半夏经方注疏文献库,文献库文本按照经方进行分类编码并形成了研究文本(详见附录)。二、含半夏经方疏证结果1.含半夏经方的证候要素统计分析的结果(仅列出占比前10位的证候要素):(1)主治病位频数:含半夏经方主治病位以胃(心下)、肺、心、脾、少阳、上焦为主,涉及胸隔、咽、表等部位。频数占比前10位的病位有胃153次(32.48%)、心下85次(18.05%)、肺65次(13.8%)、少阳50次(10.62%)、胸46次(9.77%)、咽32次(6.79%)、心31次(6.58%)、表23次(4.88%)、膈22次(4.67%)、脾20次(4.25%)。(2)主治病邪要素频数:含半夏经方主治病邪方面以内生五邪的内寒病邪频数最高,火热其次,以病理产物的饮、水、痰为主。频数占比前10位的病邪有内寒102次(28.57%)、内热85次(23.81%)、外热85次(23.81%)、饮57次(15.97%)、水56次(15.69%)、痰23次(6.44%)、内火17次(4.76%)、外火17次(4.76%)、支饮12次(3.36%)、痰饮9次(2.52%)。(3)气血津液运动异常频数:含半夏经方主治气机异常以气上、气逆、气上冲、升降失常为主。频数占比前10位的气血津液运动异常要素有气逆24次(36.92%)、气滞9次(13.85%)、气上冲8次(12.31%)、升降失常7次(10.77%)、气郁7次(10.77%)、气陷4次(6.15%)、阳浮3次(4.62%)、气闭3次(4.62%)、气结2次(3.08%)、气阻1次(1.54%)。2.含半夏经方全方方解(1)含半夏经方(全方)主治功效频数统计结果(仅列出频数前10位主治功效):根据分析结果,含半夏经方(全方)的主治功效可以概括为15个方面,分别是去水饮、和解、消散、清泻、解表、补益、降逆、温运、祛痰湿、开宣、调血养血、攻下、收敛、去邪及润燥。频数占比前10位的主治功效有降逆56次(10.79%)、和解39次(7.51%)、去水33次(6.36%)、除饮28次(5.39%)、止呕18次(3.47%)、和胃17次(3.28%)、解表17次(3.28%)、去邪12次(2.31%)、发汗11次(2.12%)、补中11次(2.12%)。(2)含半夏经方(全方)主治症状频数统计结果(仅列出频数前10位主治症状):含半夏经方(全方)的主治症状范围极其广泛,根据分析结果,含半夏经方(全方)的主治症状可以概括为25类,分别是呕吐、痞满、外感寒热、内伤寒热、二便异常、呼吸异常、脉证异常、痛症、燥、烦、口舌咽喉不利、头项面目异常、饮食异常、上逆、痰涎、语声异常、肠胃功能异常、汗出异常、肿胀、心悸、睡眠、经带异常、黄疸、形体病变、二阴病变等。频数占比前10位的主治症状有呕吐144次(27.75%)、咳嗽65次(12.52%)、干呕61次(11.75%)、心下痞满57次(10.98%)、下利49次(9.44%)、喘息45次(8.67%)、发热44次(8.48%)、口渴39次(7.51%)、不欲食32次(6.17%)、心烦28次(5.39%)。3.含半夏经方最简方分析:仅用两味药的半夏最简经方有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半夏麻黄丸、苦酒汤5首。半夏最简方均以半夏为君药,剂型多为丸散,且多通过配伍姜、蜜、醋等制毒缓性药物以制半夏毒性。三、半夏单味药疏证统计分析结果1.半夏的主治功效频数统计结果(仅列出频数前10位主治功效):半夏的核心功效以降逆止呕、去水下痰、蠲饮、止痛等为主,但在配伍应用中,半夏功效的外延非常广,包括可以应用于健脾和胃、散肝、治胁满、发声音等。频数占比前10位的主治功效有降逆118次(51.3%)、止呕47次(22.43%)、去水26次(11.3%)、和胃23次(10%)、破壅22次(9.57%)、散逆18次(7.83%)、涤痰12次(5.22%)蠲饮12次(5.22%)、散结11次(4.78%)、涤饮和利水分别为10次(4.35%)。
2.半夏主治症状频数统计结果。注家对半夏单味药的主治症状描述较少,本研究中只统计到少量的半夏主治症状,其频数统计结果为(仅列出频数占比10%以上主治症状):呕吐18次(100%)、喘、咳、倚息均为2次(11.11%)。
四、半夏配伍分析结果42首经方中,与半夏配伍置信度最高的是人参,具有显著性意义的药物有11味,分别是人参、生姜、大枣、干姜、黄芩、细辛、五味子、柴胡、黄连、麦门冬、附子。总结本研究中半夏配伍的常见药对(卡方检验P<0.05)有:半夏人参药对17次(40.48%)、半夏生姜药对17次(40.48%)、半夏大枣药对16次(38.1%)、半夏干姜药对13次(30.95%)、半夏黄芩药对12次(28.57%)、半夏细辛药对8次(19.05%)、半夏五味子药对7次(16.67%)、半夏柴胡药对6次(14.29%)、半夏黄连药对5次(11.9%)、半夏麦冬药对3次(7.14%)、半夏附子药对1次(2.38%)。五、半夏加减条文疏证《伤寒杂病论》42首含半夏的经方中,半夏根据或然证变化加减运用的分别有《伤寒论》40条小青龙汤、96条小柴胡汤以及146条柴胡桂枝汤。在小青龙和小柴胡汤中均是“去半夏”,在柴胡桂枝汤中是“加半夏”。半夏加减中以去半夏为主,条件分别是“若渴”“若胸中烦而不呕者”,“渴”和“胸中烦”,均是“火”“热”伤津的表现。半夏性味辛温,易耗伤津液,“阴虚、津伤者慎用”。而在半夏主治症状中出现“渴”,是因痰饮阻滞,津液不得输布所致,治以半夏祛痰饮。六、半夏剂量疏证: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半夏的使用剂量为3~9g,然而经方中半夏应用剂量较大,以大半夏汤中半夏用量最大,其用量为2升,根据米制单位(1升=200ml=128g)计量换算,折合为256g,其他含半夏经方剂量参照该换算标准,大部分用量都在64g和32g。可见,半夏在经方中的使用剂量均比现代药典规定的使用剂量要大。查阅文献,现代临床也存在大剂量(120g)使用半夏治疗痞逆较甚、顽固呕结或不寐证等。这说明半夏在煎煮、配伍得当的情况下,大剂量使用是安全的。结论:1.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18部注本的文献进行梳理,系统的整理了半夏及其经方的主治功效、主治症状、主治病位及药物配伍的内容,形成了半夏及其经方证治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中揭示了隐藏在这些文献中关于半夏及其经方在主治功效、主治症状、主治病位及药物配伍等多方面知识中的逻辑联系,这些隐藏的逻辑联系扩展和完善了半夏及其经方证治系统知识体系的外延,丰富了半夏及其经方的理论,同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作用。2.本研究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半夏及其经方进行疏证研究,通过对半夏及其经方证治知识数据库之间的关联,更为系统、精准的分析出了半夏及其经方证治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同时,挖掘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之间的查询,为每一个特定知识点的查询提供了方便,这是传统疏证研究难以实现的。本研究中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对其他中药及经方的文献数据挖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