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成像规律 十年寻觅 一朝破解 谢谢2018年的第一场雪

雪中月季 凌寒独自开

2018年的第一场雪,雪下的很大,大雪阻塞了往返的路,晚自习停上,早自习取消,不坐班,不签到,只盼师生路上安好。

周四早晨,校园降下大雪,微主早早来到学校参加扫雪,半个小时不到,身上就热气腾腾了。

媳妇儿打来电话,称距离远,路上滑,中午不回家,午饭自行解决;一天没有课,这一整天的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起来,那效果一定不错的。

不久前,微主在微信群里向关欧鹏老师求教零比零型的极限求法,学会了洛必达法则基本用法,隐隐觉得2008年以来研究的水中物体折射成像定量规律应该会有所突破。

大雪压轻松 青松挺且直

正愁没有成块儿的时间分析求解,没有想到2018年的第一场雪促成了这个问题的圆满解决。

对水中物体折射成像定量规律研究最早可以上溯到2008年,因为有2008年投给《物理教学》编辑部的稿件为证。

由于当时的稿件只进行了基于《几何画板》的动画模拟,没有给出折射成像的轨迹方程,理论性不够强,被拒在情理当中。

近处最深 四周渐浅

这个问题是2008年带着阿尧到游泳池游泳的时候发现的,当时人很少,在浅水区,我们透过比较平静的水面观察水池的底部,发现脚下看起来最深,四周逐渐变浅。而实际上,浅水区的池底是水平的。

在泳池内拍照十分不便,回来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观察鱼缸、水池、水槽,确定这是一种真实存在折射成像,而不是人的视觉误差。

玻璃砖 视深近深远浅

为了固定实验现象,我们还用玻璃砖类比水槽,用相机代替人眼拍照记录,可以发现,近处看起来深,远处看起来浅。

几何画板与几何光学是绝配

在几何画板中,微主利用折射定律,在观察点M确定的条件下,通过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做出了水池底部的折射成像。图中弯曲的虚线就是水池底部的折射成像,曲线的形状与在泳池、水池、鱼缸、玻璃砖中的观测结果相吻合。

这条水池底部折射成像曲线的方程是什么?成像曲线的形状受哪些参量的影响呢?

这就需要推导像点P'的轨迹方程。寻找轨迹方程的原理并不复杂,只需要写出两条出射光线的方程,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即可得到像点P'的轨迹方程,而在几何画板中绘制轨迹方程的曲线,就可以得到水池底部的折射成像,调节相关参数的值,就可以观察到相关参数对水池底部的折射成像规律的影响。

近似轨迹方程

还好,微主费尽千辛万苦,导出了像点P'的轨迹方程,运用方程绘制的轨迹图像与运用几何作图法得到的图像十分吻合。也就是说,此方程是合理的。

显然,这个方程是非常复杂的,它会瞬间抹掉审稿人检验对错的勇气。上述方程还不是最简化的,因为△x是一个为了便于分析作图而人为引入的中间参数。只要令△x→0,求上述方程的极限,就可以把方程进行简化。

这个复合函数里里外外嵌套了8层,在Mathematica中对上式求导,得到一个如果打印出来会有一米多长的复杂导函数,结果令人十分绝望。求解解不出,放弃不甘心,一拉扯就是十年。

就在上周末,微主和阿尧一块儿去浴池洗澡,还仔细观察了水池底部成像弯曲问题,并定性讨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块心病,非解决不可。

2018年的第一场雪,给微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求解机会,将相互嵌套的复合函数层层剥开,依次求导,经过数次失误和反复。每一次反复,都需要将在几何画板中进行一次绘图验证,考验耐心,非常繁琐。

最后分子和分母的导数分别被正确解出,运用洛必达法则求出极限,最终得出了理想的像点P'的轨迹方程式。

理想轨迹方程

如果令xA→0,可以得到简化结论,这个结论显然与我们高中物理的相关结论相吻合。

极值点方程

如此一来,轨迹方程得到了最简洁的形式,简化结论与主流认知相吻合,轨迹形状如日常观察相吻合,轨迹图像与几何作图完全重合。

不知不觉之间,十个小时过去了,微主把各种原始数据和文件保存归档,走到室外。

雪已经不是很大,但依然执着地飘着细小的雪花,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富含雪沫的空气。

那空气,香甜无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