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堂丨魏楷临习之一 ——笔法解析(二)
《张猛龙碑》
各种点画笔法技巧解析
大体了解方笔方面的技巧,对我们以后的临帖训练与取法创作带来便利。下面,我们将专门把《张猛龙碑》各种方笔笔画的书写进行详细的解析。《张猛龙碑》的技巧含量是多样化存在的,它方圆兼备,不仅方笔具有典型性,其圆笔也具典型性。初学魏楷当以《张猛龙碑》作为开手之帖。
我们再来考察《张猛龙碑》其他点的状况:
如果仔细品鉴《张猛龙碑》的“点”,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注:其变化包括方笔和圆笔,我们这里只讨论方笔),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个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得柔,方笔的味道含糊;切得狠,方笔的意味明显。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例一:“眷”字上的两个点,正是标准的正切点与反切点的组合。(图1)
▲图1
例二:“刺”字是一个必须要多多临写的字,因为,这个字所有的笔画都属标准型,是最能代表《张猛龙碑》风格的一个字。写圆笔点时,找准方向,正锋一抹即可成粟米点。需要提及的是,写方笔的点不见得刻画得圭角锋利,这两个方笔点是比较标准的“方中见圆”的点。可用切翻,可用挑锋,注意落笔柔和一些,也就是稍稍弱化一点“方”的味道。(图2)
▲图2
例三:“渊”字的各点,形态各异,方笔圆笔共存,这正是《张猛龙碑》的特色,方圆兼备,笔形变化丰富。需要提及的是,三点水的前两个点是魏楷圆笔点的标准型。点水的下点用切翻,写另几个圆笔点时注意方向,中间下点顺势带锋即可。(图3)
▲图3
例四:“凫(鳧)”字的四个点形状都不一样,原因是风化的结果,无法推演真正的原形,于是,我们只认可现在的造型。前两个属方笔,可以用挑锋的方法来写,不必切翻,写来简洁。后两个属圆笔,顺势一抹一带就能写得,大体相似即可,不必刻意找形。类似这些琐碎的点画,可以写得随意些、放松些。(图4)
▲图4
横,分为主笔横和副笔横。一字之中最长的一横就是主笔,其次都是副笔。
1.主笔横
典型主笔横的笔形及书写方法:
“圣(聖)”字多横,其中具有“典型标准魏楷之横”的应该是最下的主笔横。我们来细解一下标准型横的书写原理。(图5)
▲图5
主笔横其实就是两个方笔点的连接。
“眷”上两点,左为正切点,右是反切点。将右点的方向调整和左点相对,然后框而连接,就是标准方笔之横。入笔就是写正切点的手法,收笔就是写反切点的手法。(图6)
▲图6
我们再把“眷”字两点分别横向拉长、交接,就是标准方笔之横。(图7)懂得这个书写的原理,我们会对魏楷方笔的认识更加明了。
▲图7
我们回来再看“圣(聖)”字的主笔横,其技巧要领就是要写好两个点的连接。入笔用正切点的手法,行笔时在中间部位略略提锋,接着再略略铺毫(中间写细),收笔用反切点的手法,就可以写得非常精确。(图8)当然,点的连接技巧需要反复训练,还要强调准度,强调成功率。这样,我们对横的“入行收”用笔环节的理解就非常清晰了。
▲图8
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要翻锋呢?其技巧要领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用侧锋会给方笔的刻画带来方便。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棱角。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锋毫保持中锋状态运行。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与要领所在。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的关键要领所在。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
例一:“七”字是重笔切翻锋,中段涩笔匀行,以求金石意味,收笔不顿,一停即可。注意不要刻意表现斑驳,注意收笔不出锐利的尖笔。(图9)
▲图9
例二:“无(無)”字入笔切翻用锋,不必切得过硬过狠,使其方中见圆,中锋匀行,收笔顿锋之后再向后挫移一点即可,但出锋不要出尖。(图10)
▲图10
例三:“嘉”的这个长横有圆笔的意味。入笔切锋的力度要小,不能切得过硬。行笔可涩行,以表现金石意味,顿笔回收。(图11)
▲图11
2.副笔横
副笔横的造型更是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体现在“入”“行”“收”的环节上。除了一些技巧的差异外,大多数都是用笔的幅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
例一:“秦”字小方笔的横,用推锋手法。侧锋逆向迅速左推,不能拖沓,即刻右行。中段行笔可半侧半中锋状,收笔一停马上离纸。横的左端形状有斜茬。这种副笔横在劲健一类风格的墓志中比较多见。(图12)
▲图12
例二:“建”字有五个横(此字首横漏刻),非常明显的是,这四个横的收锋手法基本相同。(图13)这是《张猛龙碑》副笔横的笔形特点,就是我们常说的魏楷有时“重起不重收”。起笔手段可以随意些,逆入、推入、跪入皆可。在短横比较繁复的字中,有的还可以非常率意地抹掠一下,不必顾忌笔形如何,只要不缺少“零件”就可以。这些副笔可起到调节的作用,写得轻松些、率意些,可以少些呆板气。
▲图13
例三:“华(華)”字有长短六个横。这个字可是囊括了好几种造型的横。(图14)各个横的写法我们基本都描述过了。要解析的是,魏楷有一个特别高妙的或说曼妙的东西,就是“同笔不同形,同字不同体”。数画并施,各有其形;数字重叠,各有其势。其中有技巧含量问题,更有审美格调问题。《张猛龙碑》的这个“华(華)”字,应该是我们经常训手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字。还有,它可是常用字。
▲图14
例四:“王”字的这两横属副笔,但写法都是运用主笔的手法。这在魏楷方峻一路的作品中司空见惯。“王”字还提示我们粗壮的方笔横,同样是“同笔不同形”。(图15)
▲图15
“出”字中竖一笔也是“点”的延伸。反切点手法,入笔重切,翻锋之后铺毫并保持中锋下行即是一竖。(图16)
▲图16
例一:“止”字中竖反切点重切入笔,行笔中锋稍有弧度。(图17)
▲图17
例二:“中”之悬针,果断切翻锋入笔,必须更加准确保持中锋态行笔。收锋拉出锥尖。(图18)
▲图18
例三:“恤”字左竖是悬针又一笔形。收笔处稍稍发力(似写“粟米点”手法)。(图19)
▲图19
例四:“此”有四竖,切锋的角度和力度都不相同,这就是方笔竖变化的手段。(图20)
▲图20
例五:“能”字非常漂亮,右竖为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笔。切翻行笔都要准确利落。(图21)
▲图21
例六:“仰”之左竖,或称为“垂露”。是圆笔手法,收锋似写“粟米点”。(图22)
▲图22
撇仍然是点的延伸,其实撇与竖的写法属于一类,都是入笔反切点手法切翻,只是中锋向左下运行。将点拉长书写,是长撇,拉短是短撇。
1.长撇
反切点手法入笔,保持中锋态行笔向左下方运行。笔画要饱满挺拔。(图23)
▲图23
例一:“太”字长撇,反切点手法入笔,注意行笔方向,出锋时不要扫出尖笔。(图24)
▲图24
例二:“若”字长撇,反切点手法入笔,收笔处发力并速收。(图25)
▲图25
例三:“入”字长撇,入笔尖入,铺毫,收笔三角形点的切锋起笔。(图26)
▲图26
例四:“以”字长撇,反切点手法入笔,行笔中间有小停顿,以求金石意味。(图27)
▲图27
2.短撇
如图所示,就是反切点的拉长,并左下行笔即是。(图28)
▲图28
例一:“德”字双人旁两笔粘连,属金石意味手法。(图29)
▲图29
例二:“移”字短小的撇,入笔可切翻可只切不翻。(图30)
▲图30
例三:“瑛”字三个撇的造型不同,上撇方笔刻画要硬朗挺拔。(图31)
▲图31
例四:“叹(歎)”字属于圆笔撇,行笔柔些、纤细些。(图32)
▲图32
例五:“牍(牘)”字,此撇虽然属撇,但可以全当作直钩笔形。(图33)
▲图33
魏楷中大多数以方笔为特点的捺,往往方笔意味是非常突出的。《张猛龙碑》的捺笔,绝大多数以圆笔为主,这一点比较特殊。
此“友”字为异体字。略显方笔意味。行笔至捺脚处要有写方笔点的意念,控制副毫刻画捺脚的方笔。(图34)
▲图34
例一:“天”字的捺,收笔发力稍有翻锋动作,不要使副毫刻画捺脚的方峻,呈圆笔笔形即可。(图35)
▲图35
例二:“太”字的捺,行笔柔而细,至捺脚略发力出锋即可。(图36)
▲图36
例三:“长(長)”字的捺,与例二行笔相似,至捺脚略发力出锋即可。(图37)
▲图37
例四:“道”字的平捺,入笔切翻手法,至捺脚处发力,副毫不必刻画方笔捺脚,顺势出锋。此笔属魏楷典型的方起圆收的手法。(图38)
▲图38
例五:“坚(堅)”字的捺,此笔只是注意收笔含有隶意即可。(图39)
▲图39
例六:“饮(飲)”字的短捺,隶意十足,可窥见魏楷由隶书蜕变的痕迹,笔法与写历代短笔磔无异。(图40)
▲图40
《张猛龙碑》极少典型的方笔捺,所以方笔捺的训练会形成盲区。这一笔往往是楷书的主笔,技巧难度很大,所以有必要从其他法帖进行专题的模拟训练。典型的方笔捺,需要用副毫来刻画捺脚的造型,与方笔点也存在必然联系。虽然有些难度,一旦明了点的变异概念,并驾驭得了点的变形技巧,写主笔捺其实并不十分困难。当然,这一笔是有难度的,需要强化训练。
钩这一笔是魏楷笔法难度最高的一笔。一方面是本身难度大,另一方面是钩的种类也多。它有正钩三种、反钩三种。加之某些魏楷在钩的形态上又存在许多变化和差异,使得钩的书写就更具难度。鉴此,我们有必要对“钩”的书写原理做详细的解析。钩,主要有两类,正钩和反钩。
我们先看正钩的各种钩形。有三种形态:弧钩、直钩和折钩。(图41)
▲图41
正钩的书写与三角点有着密切的关联,钩的局部造型就是标准的三角形。这里所有的正钩的“点”重合在一起几乎是没有差异的,这就是方笔钩的笔法原理所在。也就是说写钩时,钩部位的造型就是方笔点。(图42)
▲图42
我们再看方笔反钩,同样有三个形态:心钩、戈钩和弯钩。(图43)
▲图43
反钩的局部造型也是标准的方笔点。将钩重合在一起同样没有差异,这就是反笔钩的笔法原理所在。从笔法原理上说,正钩三种、反钩三种,钩部位的造型就是方笔点。(图44)
▲图44
《张猛龙碑》的钩形是比较典型的,具有“标准型”的意义。
这一笔应该是魏楷笔法中最具难度的一笔,道理是,难在它都是处于笔画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长笔画,需要连续准确的运笔技巧才能完成(竖弯钩一笔最难)。
它的难点是:侧锋转中锋,中锋再转侧锋,这样用笔的转换,并且在转换的最后还要刻画关键的笔形。此外,再加上竖弯钩一笔中还有运笔方向的问题,所以,是很不好驾驭的。其中,关键技巧是用副毫刻画钩脚的方笔,必须要反复地揣摩和练习,甚至要以强攻的姿态专攻此笔。
此笔是最有魏楷笔形特点的一笔、笔法技巧最难的一笔,同时它还是绝对的主笔,因此,必须掌握,并确保书写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另外,对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更需悉心揣摩临拟,要达到写任何形状的钩都能信手才行。
1.正钩
例一:正钩的第一形是弧钩,如“浮”字的钩,入笔后迅速发力,要写得粗壮,钩处刻画三角点的造型。(图45)
▲图45
例二:“学(學)”字的钩,入笔行笔直挺,注意副毫一定要用上力,钩跟是副毫刻画的,如果副毫没能参与刻画钩跟的方笔,就会形成圆笔钩。注意,技巧要领的关键就在这个部位。(图46)
▲图46
例三:“州”字的中竖钩,反切点手法入笔,与竖同,钩处与弧钩同。要领在于入笔切翻后必须由侧锋迅速转换为中锋,然后下行完成钩的刻画。要领是,一定由侧锋转为中锋,转不成中锋,方笔钩就刻画不准确。(图47)
▲图47
例四:“将”字,由于前后有钩,是连续的用笔,前面的笔法准确与否是关键,如果不准确,笔的形态没有调整到位,最后写钩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笔要求“入、行、收”三个用笔环节都必须准确到位,同时,动作还必须干净利索,否则,钩的部位写不出来。(图48)
▲图48
例五:“将”“守”直钩手法同是以上手法,区别在于方笔的程度,或有的钩的方向有别而已。核心技巧是一回事。(图49)
▲图49
例六:折钩比直钩增加了横笔,当然又增加了难度。写横之后即刻切翻,进入写直钩的程序。只是注意方向、力度和钩部的方峻程度。(图50)
▲图50
例七:“勿”字手法同上,发力要重,要果断,各个动作环节连接紧凑。(图51)
▲图51
例八:“凫(鳧)”字手法同上,只是发力幅度稍轻,行笔有微妙的差异而已。(图52)
▲图52
2.反钩
反钩的书写难度大于正钩,往往手感更为重要。关键在于控锋环节方笔的刻画,钩的形态保持方笔点的造型。
例一:依照前面所述方笔钩的笔法原理,入笔尖入,渐次发力画出弧线,副笔刻画钩脚部位的方峻处,就是完成三角点的刻画。(图53)
▲图53
例二:注意笔顺,先刻画左点,然后画出弧线并刻画钩的造型,发力要准,方笔刻画要果断而清晰准确。需要反复训练才行。(图54)
▲图54
例三:“裁”字戈钩斜切入笔,迅速由侧锋转为中锋,下行画出弧线,刻画钩形。(图55)
▲图55
例四:“织(織)”字的戈钩入笔横向切翻,翻为中锋下行,发力稍重,刻画钩形。(图56)
▲图56
例五:“民”字入笔尖入,渐次发力,中锋画出弧线刻画钩形。(图57)
▲图57
例六:“光”字抛钩反切点手法入笔,将锋领正中锋画出大弧线,刻画钩形。(图58)
▲图58
例七:“也”字的抛钩,注意前部分运笔的路线要精确,要舒展,并注意钩的位置,过早过晚则失字形之美。(图59)
▲图59
例八:“飞(飛)”字最难书写,一是前有横画,二是两钩重叠。上为副笔钩,下为主笔钩。两钩都必须写得精准。此字需着力强攻才行。(图60)
▲图60
这一笔应该是《张猛龙碑》最难的一笔了。
由于连续的运笔,必须保持每一个环节都准确到位,才能写得出来。由于斜向的行笔,角度也是需要把握准确的。出钩的时候,笔是向上运锋,初写时比较别扭,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驭笔手法,否则,往往写不准确。这一笔更需要反复地强化训练,一定要做到书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我们在以后深入的学习中,还会遇到钩的各种各样变化问题,这样的钩如果写不准确、熟练、稳定的话,写变化的钩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工夫专题攻克这一难点。